中安在线讯 据黄山在线报道, 徽州区西溪南镇东红村松明山组有一位聋哑老人叫吴金桃,先天性聋哑,3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他成为孤儿。不过他并没被嫌弃,从吴启才的曾祖母开始,一家五代上演扶养接力,传递出徽州人孝老爱亲的好家风、大美德。
一家五代:照顾聋哑亲人
走进松明山组31号吴启才的家,一幢上世纪80年代的木结构房子内,老人吴金桃坐在板凳上神态安详、精神愉悦。见我们进家,老人欠身,矮小的身材颤颤微微,嘴巴嘟哝着,向吴启才竖大拇指。
住在一屋,和睦、其乐融融。初看,以为吴金桃和吴启才是父子,不想是叔侄,且隔了五代。今年83岁的吴金桃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由吴启才曾祖母扶养。吴金桃6岁时,吴启才曾祖母去世,他爷爷成为吴金桃的扶养人。12岁时,吴启才爷爷去世,他父亲成为吴金桃的扶养人。1975年,吴启才父亲去世,他顺理成章承担起赡养聋哑堂叔的重任。
从3岁到83岁,从曾祖母到吴启才,一家人的爱心接力跨度80年,如今已历五代,吴启才的女儿也已加入到对叔公的赡养和照顾中来。
一名村医:守护村民健康
1951年出生的吴启才1967年初中毕业后成为赤脚医生,师从上海医学院下放当地的医生陈松漳夫妇。他们对吴启才特别器重,教他中医、西医、内外科、五官科、骨科,吴启才基本掌握。
“心率73/分钟,血压138/78……正常范围。”4月26日,记者在东红村卫生室见到吴启才时,他正从镇上领药回来,接着就给因头晕而来看病的村民孙春水量血压、查心率。
镇文明办张卫东告诉记者:“吴启才从医50年,几乎跑遍所有村民小组,由他经手的病友不计其数。即便是现在,他的卫生室每天都不得闲,村民们有头疼脑热的都来找他。由于从医时间长,经验丰富,服务热情,待人真诚,吴启才也被东红村千余村民誉为‘健康守护神’。”
在东红村及西溪南镇,吴启才最为人称道的不只是医德,还有他的孝德,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堂叔吴金桃已是家喻户晓。
一波打击:厄运不毁亲情
照顾堂叔期间,一系列打击考验着吴启才和他的家。他有两女一儿,本是幸福之家,可在2001年的大年初一,他儿子因突发心肌梗塞猝死,年仅27岁,让吴启才几乎崩溃。这年正月二十八,厄运再临。他的聋哑叔叔在家中取东西,不慎从梯子上摔下,所幸大女儿回家发现,送至医院抢救才保住性命,可叔叔的右腿却被截肢。
吴启才告诉记者,在自己和叔叔相处的42年间,叔叔还有两次难。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叔叔在打稻中左手无名指被打稻机齿轮打断,失血较多,所幸送院及时,手指虽断却未危及生命。还有一次是2010年,叔叔肠梗阻坏死突发,大便不通,情况危急,送至医院时,医生说若迟点性命就不保了。
有好心人曾劝吴启才:“他又不是你亲叔叔,隔了那么多代,你对他这么好,何苦呢?”对此,吴启才总是说:“不论亲不亲,他是一个人,是个人就要给他尊重。何况是一个祠堂里的叔叔。”
一种责任:放弃看世界的心
照顾叔叔期间,吴启才个人的前途受到影响。“我当年的同事吴瑞林,年龄差不多,都在一个村当赤脚医生,后来被保送到省医学院进修,职称职位都有,还娶了大学教授的女儿,现在定居美国了呢!”吴启才说,“我也有很多机会出去,但实在走不出,两女一儿那时还小,聋哑叔叔需要照顾,老伴一个人根本不行,五口人的家庭拴住了我的心。外面世界很精彩,但很无奈,想走也不能走啊!”
采访时记者发现,东红村新楼林立,家家户户都建起了新房,唯独吴启才家还住在褪色的旧房里。这幢老房建于改革开放之初,或是便于记忆,老房堂前的地面上还用磁砖片码砌了建房的年月(1983年4月),下方垒了一个花瓶,寓意全家平安吉祥。
一种美德:好家风代代传
由于生活艰难,加上在儿子、叔叔身上开支大,吴启才家一直贫困。吴启才拿着村医的微薄工资,爱人务农,心脏不好。儿子去世后,媳妇也改嫁,孙女就由他和老伴带大,现上高一。他的两个女儿在徽州区岩寺镇当个体户,没有稳定收入,加上叔叔常年用药,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至今没盖新房。
家虽贫,做人实。不只是吴启才对叔叔好,他的老伴李仙花也一样。张卫东说:“李仙花勤劳朴实、贤惠善良,是吴启才背后那个最坚强的女人。”
吴启才女儿吴美琴说,虽然自己收入不多,但逢年过节都要给叔公零花钱,平日也会给叔公买些吃的穿的。
民间有“一代亲、二代表,三代亲戚不认了”一说,可对吴启才这个家来说,变的是历史,不变的是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