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攀登科技创新的世界巅峰

时间:2018-04-23

○物理学院执行院长杜江峰正在微观磁共振实验室讲解实验台辐射结构设计。

○近代物理系学生张子威正在做测量实验

○物理学院研究生秦卓杨正在实验室里测磁

中安在线讯 据合肥晚报报道,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中国科技大学并发表重要讲话,勉励广大学子和科研人员。两年时间过去了,中国科技大学师生牢记总书记嘱托,用科技创新上的一个个世界第一,用人才培养上的勇于突破,大步伐迈向世界一流大学。

关键词:磁共振实验室实现“无中生有”和“人有我优”

2016年4月26日下午3:10,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中国科学院自旋磁共振实验室,对实验室在科学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上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和赞赏,勉励师生要把科学精神传承下去。

在中科大校园一角,看似不起眼的一栋建筑里,“藏”着一个享誉全球的实验室。“总书记的到来,极大鼓舞了大家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干劲。”回忆两年前激动人心的时刻,物理学院执行院长杜江峰仍历历在目。在总书记考察后的日子里,杜江峰见证了实验室的快速成长。首先,当时的“自旋磁共振实验室”已于同年8月获批,成为“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在自旋量子物理及其前沿应用研究等方面,持续深入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研究。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磁共振已经被老百姓广泛了解。杜江峰介绍说,实验室有光探测磁共振、核磁共振、电子顺磁共振、力探测磁共振等研究方向。其中,光探测磁共振的研究,对包括生命科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多个研究领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电子顺磁共振领域,实验室平台从依靠国外进口,实现了自主研制搭建,研究过程从高消耗、大体积转向低成本、小型化……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实验室响应总书记指示精神,推进科学仪器研制和产业化。杜江峰告诉记者,实验室自主开发了一系列针对前沿科学和市场需求的量子仪器和量子测控设备。

例如,在集成创新类科研装备方面,实验室为中科院化学所研制完成X波段连续波顺磁共振谱仪,2017年3月已落户化学所,实现了“人有我优”;在原始创新类科研装备方面,实验室研制完成两台不同类型的单分子磁共振谱仪研制,2017年3月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专家验收,所有关键指标均优于既定目标,实现了“无中生有”。

不仅如此,实验室的学术成果成为国际舞台的“常客”。记者了解到,仅仅两年里,实验室就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并取得了多个第一。例如,在国际上首次利用量子模拟方法在原理上唯一识别了一类二维晶格体系的不同拓扑相;在国际上首次实现“既快又准”的时间最优量子控制,实验室在量子控制领域取得又一国际纪录;在国际上首次在室温固态体系中实现绝热量子质因数分解,为建造室温固态量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量子技术勇于自我突破的“引领者”

2016年4月2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量子通信京沪干线运管中心。在听完工作人员介绍后,总书记对量子通信研发工作给予肯定,说:“很有前途、非常重要。”总书记还指示,这些科研成果,表明中科大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动作快、力度大、成绩明显。

2016年8月16日凌晨1时40分,我国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送入茫茫太空。这是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墨子号”由中国科技大学主导研制成功,中科大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担任首席科学家。

两年时间过去了,“量子通信”不仅刷爆了中国老百姓的朋友圈,更让世界为之瞩目。潘建伟团队成员廖胜凯老师介绍说,在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后,团队全体人员不懈努力,到2017年8月,圆满实现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的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团队正在开展与西班牙特内里费地面站的量子密钥分发实验。与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的洲际量子密钥分发合作也正在计划中。此外“墨子号”的后续拓展实验计划也在紧张、顺利的进行中,包括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等。

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总书记又提到“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这项成果的诞生,让廖胜凯和团队每个人都备感骄傲。此前,量子计算机首次实现了十光子纠缠,再次刷新了光子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首次演示了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量子计算能力。

今年2月,随着11比特的云接入超导量子计算服务的发布,用户可上传测试运行各种量子计算线路代码,并下载相关运行结果。至此,量子计算机在特定问题的处理上,超越经典商用计算机迈出重要一步。

关键词:科技创新为“创新高地”注入强劲动力

在考察中科大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中国科技大学要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力争一流,在人才培养和创新领域取得更加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在过去两年里,在科技创新领域,中科大不仅取得了骄人的成果,而且还为地方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这是中科大科技创新的核心思想。科研部副部长朱霁平介绍说,在引领科技创新的同时,中科大还积极参与安徽省全面创新改革试点,以国家实验室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抓手,逐步形成以原始创新催生变革性技术、培育新兴科技产业的科技创新链条。

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是安徽省科技创新的“一号工程”,如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6年8月25日,安徽省与中科院共同签署全面创新合作协议,在建设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方面深化合作,共同推动实验室尽早获批、落户安徽。

2016年11月29日,中科大牵头的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并更名为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为组建国家实验室创造条件、奠定基础。

2017年2月27日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

与此同时,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中科大作为主要建设单位之一,全面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朱霁平告诉记者,根据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的目标,中科大承担着合肥先进光源预研、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合肥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核心站)等建设任务,各项工作正在稳步开展。

此外,中科大还牵头筹建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类脑智能技术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将为合肥打造“创新高地”注入动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紧握世界一流大学的“钥匙”

两年以来,中科大在习总书记指示精神的鼓舞和指导下,努力建设一支世界一流水平的师资队伍。记者了解到,2016年4月至今,中科大已新增国家、中科院和省部级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145人,均名列全国高校第三位,人才队伍呈现质量高、结构优、年轻化等显著特点。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人才是办学的第一资源。”中科大人力资源部副部长黄方告诉记者,中科大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置于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地位。为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学校先后建设了理化科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工程科学、高性能计算和微纳加工中心等六大公共实验中心,这些平台不但增强了专业水平和应对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的能力,而且更能发挥学科优势,吸引优秀人才加盟中科大。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为有效物色优秀人才,中科大还积极举办高端、新颖、有影响力的学术论坛,建立一个有较高学术声誉和社会知名度的平台。

2017年5月学校首次召开墨子论坛,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年科学家、知名学者等2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第二届“墨子论坛”于2018年4月13-16日在合肥举行,200多名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青年科学家、知名学者齐聚中科大,共襄学术盛宴。

对创新人才的管理和考评上,中科大充分尊重学术规律,不提发表论文数等硬性考核指标,而以“阶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通过“柔性考核”激励科学家的创造热情,为人才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两年以来,安徽省和合肥市相继出台了近10份人才引进政策,为中科大人才引进铺设道路,创造良好引才环境。

(记者罗敏/文余志刚/图)

  • 上一篇:读书日・作家说 春光美如斯正是读书时
  • 下一篇:24小时 她的眼里只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