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 安徽文明网 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劳动成就梦想,奋斗谱写辉煌。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着真美善,传承着职业道德,他们用自己爱岗敬业、虔诚勤勉的奉献精神,持久地激励着、鞭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劳模”。在第128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由安徽省总工会、安徽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共同主办的“致敬劳模”活动在霍山县举办,五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工作者分享了他们的劳动故事和工作心得。
深度钻探领跑者朱恒银:我跟“铁人”一个专业
“说起钻探,大部分人可能不是很熟悉,但一说到‘铁人’王进喜,大家就明白了,可以这样说,我们跟‘铁人’是一个专业!”工作43年来,安徽省地矿局313地质队二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朱恒银凭借不懈努力,从一名钻探工人成长为全国知名的钻探专家,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地矿系统“十佳科技工作者”、国土资源部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十佳最美地质队员”、安徽省学术和科技带头人等多个荣誉称号。在他眼中,钻探工作是值得为之付出一生的事业,“人生能在艰苦的环境下磨炼,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财富。”
多年来,朱恒银先后参加了安徽霍邱、铜陵、滁州、大别山等多个地区的铁、铜、钼、金、铅锌等大型和特大型矿区的地质钻探工作,承担了多地区的地面沉降防治、水库坝体安全位移监测、矿山尾砂充填等高难度工程,被赞誉为“安徽地质神兵”。在1000m深孔中,首创国内小口径地质勘探1孔中6个不同方向伞装分支钻孔记录,实现了地下钻孔轨迹“导航钻进”,解决了陡矿体、异型矿体、地表障碍物下部无法勘探矿体等技术难题,并将这一技术在全国进行了广泛地推广与应用。,为地质找矿的突破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远看像是逃难的,近看像是要饭的,仔细看是搞钻探的”是地质找矿人的真实写照,“满身泥浆满身油”是钻探工作和生活的常态,朱恒银说,选择了这一行,他一点都不后悔,早在一个月前,他就把这个五一的工作安排好了,“趁着放假,能静下心来把未完成的工作报告赶完,另外,希望能抽一天时间好好陪陪家人,感谢他们对我的支持与包容。”
焊接专家瞿顶娟:团队的成功是我最骄傲的事
“焊接技术最好、产量最高、质量最好、成本最低、效益最好”,在安徽鸿路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钢构一厂焊接班班长瞿顶娟看来,这五个“最”是她和班组收到过的最好的礼物。
钢构一厂是鸿路钢构质量优良免检红旗工厂,而瞿师傅带领的焊接班组是公司最优秀的班组,每当遇到制作难度大的钢构件,公司基本上首先想到要放在一厂焊工班制作。
南京德基广场共62层,高339米,由钢构一厂承担生产制作,该建设工程钢构1.6吨,而构件加工制作工期仅50天,瞿师傅带领的班组承担大部分钢构件的焊接任务,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他们连续加班一个多月,每天工作时间达12小时。“最后建设工程的监理向我们竖起了大拇指,称赞我们班组烧出来的焊缝成型美观、匀称,焊缝宽窄一致,UT探伤焊缝合格率全部达到100%,当时大家听了都特别激动,觉得自己的付出获得了认可。”
为了打造一流团队,作为带头人,瞿顶娟除了以身作则,力求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外,还不断加强传帮带工作,以“师徒结对”方式促进整个班组的发展。她常对班组成员说,“在我们班组,不能让自己可有可无地存在着,要让自己的存在有价值,能增值,就得锻炼好基本功,创出一流业绩来。”员工们有了信心,鼓足了干劲,钢结构焊接中的“比学赶帮”氛围日益浓厚,在瞿师傅的带领下,焊工班被评为公司优秀班组。
“工作中,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没有办不成的事,作为带头人,最重要的就是以真诚换真诚,团队的成功就是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成功。”在瞿师傅看来,自己跟千千万万技术工人一样,身为平常人,做着平常事,只是把团队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只有平凡人,没有平凡事,每一个岗位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众人拾柴火焰高,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每一个岗位都能做出成绩。”
80后扶贫干部王锐:村民眼中“戴眼镜的王书记”
“2017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2.9万元,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3%,农民人均纯收入14975元,比2014年增加7523元,年均增长33.88%,超出同期全省增幅24个百分点。”2014年9月,省财政厅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主任科员王锐作为省第六批选派干部,担任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吴寨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这些数字,就是他和同事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上任伊始,王锐就成立全省第一个驻村扶贫工作队,研究工作任务、讨论人员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工作制度,与村“两委”携手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为摸清吴寨村的情况,确保精准施策,利用一个月的时间跑遍了吴寨的每个角落,对村情村貌致贫原因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思路的创新加快了定点帮扶对象的脱贫与致富,省财政厅帮助制定发展规划后,王锐带领两委班子和工作队起早摸黑全面推进各项建设,累计落实到村到户帮扶项目1280多项、调整产业结构7200余亩、融合发展一二三产10大产业,打造建立11个扶贫带贫基地,高标准完成了“村出列、户脱贫”的脱贫攻坚任务。
短短三年,吴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一个落后的贫困村蜕变成响当当的“脱贫样板村”、“全国文明村”,先后荣获“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第四届安徽省文明村镇”、“安徽省森林村庄”、“阜阳市五星级标准化党组织”、“第四届阜阳市文明村镇”等多项荣誉称号。
王锐也用自己的付出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可与赞赏,这位村民眼中“戴眼镜的王书记”,先后荣获“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优秀选派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标兵”、“安徽省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阜阳市优秀共产党员”、“阜阳好人”等荣誉称号。
援建干部彭新建:松潘是第二故乡
“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全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先进个人”、 “阿坝州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优秀工作者”、 “对口支援松潘县恢复重建工作先进个人”…… 2008年7月,汶川特大地震后不久,安徽省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所长彭新建被派往松潘,进行了为期三年半的对口援建工作,“援建三余载,收益伴终生”,在这个安徽汉子心里,早已把松潘视作“第二故乡”。
“松潘地区六月飘雪、十月封冻,重建过程中大大小小的困难不计其数。”彭新建介绍,在援建过程中,高原反应是摆在每个援建人员面前的首要难题,缺氧、头晕、呕吐、腹泻、整夜失眠,这些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然而最大的困难还是工程上的困难,“入冬后,气温低到零下十几度,很多工程都无法正常施工,每年的有效工期只有7个月左右。包括材料运送、购买都成问题,但前去援建的同事们都很乐观,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了‘三千米雪域高原、三个一流要求、三百多个项目、三个满意’的要求。”
彭新建介绍,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团队中的每个人都“各显神通”,掌握了不少绝活,成为了“多才多艺”的劳动者,“最基本的就是‘三个一’,一两句少数民族语言、一两首少数民族地区民歌、一两段少数民族舞蹈。”彭新建说,经过一千多个日日夜夜,他们的身上都被深深地打赏了松潘的烙印,“最想念的,还是那里的父老乡亲,现在我们都还常常说,要常回‘第二故乡’走一走,看一看。”
“霍山荣誉市民”朱斌:三年时间跑遍大别山
“最让我骄傲的身份,是霍山‘荣誉市民’。”在朱斌心里,早已把霍山当成了自己的故乡,自2012年起开始进军霍山旅游开发,开启大别山地区文化旅游事业新征程以来,这位来自江苏南通的企业家把他全部的热情和精力都投入到了这块红色土地中。
“大别山山清水秀,远离城市污染,我记得2012年元月,我第一次进山就深深地爱上了这里,开始琢磨如何让更多人认识、了解、爱上这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们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于精神文化以及高质量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这篇红色热土焕发出新的力量。”朱斌认为,旅游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正日渐成为扶贫脱贫的重要支柱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助推器,发展旅游业,做好旅游扶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将这里打造成为国内优秀休闲旅游基地,朱斌在三年时间内,跑完了大别山千米以上的所有山头,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亲自邀请来自欧美多个国家专家进行设计规划,力求发挥智慧和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真正意义上做到产业扶贫。
6年来,随着大别山文旅版图的扩大,以旅游促进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初见成效,朱斌先后荣获六安市“突出贡献企业家”、“优秀民营企业家”、霍山“荣誉市民”等荣誉称号,并担任六安市企业家联合会副会长、六安市旅游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安徽省职业经理人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2018年,又荣获“中国品牌榜文旅行业领军人物”等全国级荣誉奖项。(记者 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