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合工大学子宣城创业记:把毕业论文写在产品里

时间:2018-05-24

创业学子正在实验室做实验。

中安在线讯 据中国宣城网报道, 尚未毕业,就已成立机器人研发团队、创办了智能技术开发企业、建立起皖南食品标准化服务中心,甚至开始筹建“一带一路外卖平台”,誓将皖东南特色商品销往全国乃至全球。这就是合工大宣城校区的学子们交出的毕业答卷――“留在宣城,务实创新”。

论点――

毕业即就业,学业即事业

“我们的食品科技团队,已于去年底成功注册为企业,年产值估计40万元,这凝聚着我们这个团队大学4年的全部心血。”近日,记者走访了合工大宣城校区创业基地,该校毕业生常升亮把记者带到创业基地“工大学子创客空间”。只见宽敞的大厅内,各个创业团队的办公区域里,毕业生们正在忙碌着,绘图、商讨、联系业务……

“目前,这里云集了20个科创团队,其中9家已经成功注册为科创企业,涵盖了日常用品、工业制造、智能产品、文化创意等类别。”创业基地经理铁铮告诉记者,合工大宣城校区创业基地,是我市最大的大学生科创集散地,自2016年正式成立以来,先后容纳孵化出25个科创团队、科创企业,不仅在学生圈里掀起创新创业的高潮,还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与支持。

“同样一件东西,一旦融入科技与创新思维,商品价值就会立刻增倍。”该校大四学生凌训延告诉记者,自己苦心运营4年的可可达尔食品科技公司,表面上看只是将本地农产品收集与加工出售,但所具有的标准化加工流程,却是普通农户无法实现的。据了解,该团队正致力于将本地出产的高山野茶、野生竹笋等规模化深加工为商业产品。公司同时开发了区块链网络平台技术,将产品无缝对接于“一带一路”沿线上的各国销售点。不仅可以提升农民经济收入,还能化解本地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我们这边,类似可可达尔的科创企业有很多,还有多家在全国科创评比中获奖。”创业基地工作人员云桂英表示,如此丰硕的成果,其实是该校学生们大学4年厚积薄发的集中表现,因为学生们始终把学以致用与创新创业贯穿于整个求学过程,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马上就能通过实践转化为生产力。“我们的毕业论文,就是我们的科技产品。我们的学术成就,就是我们的创业团队与科创企业。”

企业申办成功。

论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走进合工大宣城校区的实验楼,不仅有在校大学生,还有不少毕业生在这里做产品研发。该校食品系主任史成武表示:“科学创新需要系统的科研设施作硬件支撑,而目前这种校企联动、创业孵化的模式,为众多毕业生提供了必要的创业环境,这也是他们留在宣城创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无人机制造团队成员介绍,仅靠书本知识是无法掌握工业技术的,只有在实践中反复实验,在失败中不断前行,才能掌握核心技术。而母校雄厚的科研实力与人才资源,是其坚强的后盾与不竭的动力。

“毕业后留在宣城搞科创企业,真的是再适合不过了。”可可达尔食品科技公司总监任雪维表示,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本地大学生创业创新,开出的政策条件也非常吸引人,“只要留在宣城创业,每人每个月可以领到1000元保障费,补贴发放年限最高为3年,还可申请额度不超过10万元的无息贷款”。此外,市委市政府每年还拨给合工大宣城校区创业基地30万元创业经费,由基地管理人员自行支配。

记者采访时,创业基地的几名成员正在实验室中紧张推进他们的实验流程,他们将从本地收集来的高山野茶抽样放入各类检测仪器,精准记录各个样品的蛋白质、维生素、茶多酚等微量元素,并由此推算出规模化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我们的创业压力也很大,不是说随便卖出个产品就是科技创新,必须通过年度考核,并在全国科创评比中获得名次,才能得到创业基地的认可。”一位毕业生如是说。

压力这么大,为何还要坚持创业之路?创业基地经理铁铮表示,如今的网络时代,各项新技术已经填平了信息不对称的鸿沟。“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构建,为中国制造提供了广阔空间。共享经济的成型,为所有创业个体化解了社会资源紧缺的难题。党中央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同学们毕业后奋斗的方向。

论证――

跨领域合作+共享经济

“我们刚刚拒绝了泾县某茶业有限公司的合作邀约,因为我们的对象是本地单个农户,这才是真正的潜力空间。”凌训延表示,他们通过大学4年的市场调研,发现宣城乃至整个皖东南地区,物产与资源极其丰富,“把单个的农户链接起来,形成共享经济发展体系,就是我们留在宣城创业的主题。”

“目前的共享经济模式,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成为化解这一困境的重要启示。”创业基地工作人员郭丁菲表示,他们正在创新打造“一带一路外卖平台”,旨在将滞销于本地的农特产品、工业商品,通过平台上的对等信息,及时将其销往欧亚各地,提升本地商品附加值,全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共享与协作前景广阔。”基地创业指导老师马飞表示,目前“一带一路外卖平台”得到外界多个行业的共同支持,其中软件制作部分,分配给宣城某网络技术公司来协作开发,合工大信息工程系专门为之提供最为核心的区块链技术。据了解,若能在区块链技术上获得突破,即可让“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的消费市场,平等交流共享商业信息,届时无论是溪口的高山野茶,还是工大科创企业的工业机器人,均可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流程畅通。

记者翻阅了该项目的计划书,发现其中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多达十几种。既有商学专业的sowt分析,又有信息专业的加密技术,不仅涵盖了社会学范畴的市场调查,更有前沿的大数据理念。据了解,涉及和参与该计划的创业人员在百人以上,几乎涵盖了合工大所有的专业,跨越十多个领域。

“不仅横向跨越众多专业,还纵向跨越了从大一新生到研究生导师的人才梯队。”铁铮表示,他和很多同学从大一开始就已经参与到创业计划之中,创业基地的很多创业成果,实际上早在新生入学的那一刻起就已开始酝酿。

据了解,类似“一带一路外卖平台”的创业成果还很多,如专注研发3D打印的质子机械公司、专门研究无人机的人工智能公司、专注于思想层面的文创产业,这无一不是共享经济与跨领域协作的成功典范。

合工大创业基地荣誉墙。

结论――

奉献他人,提升自我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热衷于创业?合工大宣城校区学工部负责人陈发祥表示,我们的大学教育,不仅仅是教人技术授之以渔,还要以立德树人为先,不断引领广大学子们在社会实践中领悟服务社会的人生价值导向。

“我和很多同学主动放弃公务员选调的机会,去田间地头自主创业服务社会。”凌训延表示,自己的导师不仅为他提供了技术指导与创业人脉,还经常鼓励大家扎根基层、面向农村、服务社会。有很多被选调至农村担任公务员的学长,也时常返回母校传帮带,讲述自己如何带领乡亲们创业致富,向学生们传递基层社会动态。

“奉献与价值、付出与回报是对等的。”常升亮告诉记者,这里的很多科创团队都是从无偿性的公益事业起步的。随着时间的积累,他们越发觉得奉献社会不仅有经济回报,也能得到精神愉悦和个人价值的提升,所以才尝试着将科创团队升级注册为企业,希望进一步创造价值、服务社会。

据悉,该校区食品系毕业生正在筹备构建皖南食品标准化中心,旨在为本地农户提供科技支撑与咨询服务。这一举动也得到了很多社会力量的支持,仅提出融资与股权协作的企业就达十几家。

启示――

留在宣城,务实创新

据合工大宣城校区党政办主任霍效忠介绍,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城市,充分发挥合肥工业大学人才资源的撬动作用,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来宣城就业创业。出台《关于促进合肥工业大学等高校毕业生在宣城创业的意见》,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具体包括,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或留在宣城创办企业;鼓励在重点领域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并给予奖励;建立高校毕业生吸纳引进机制;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给予住房补贴;加强创业公共服务并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制度;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和奖励;定期在合工大宣城校区举办“创业在宣城”等主题活动。

“留在宣城创业空间很广阔,这里很多领域都是极具开发价值的处女地。”创业基地实验室主管郜娜告诉记者,基地正在研发一项新技术,即将本地的山珍野味,通过标准化体系认证、集中采集后进行深加工,将其转化为速食食品,目前已在采购端得到广大农户和众多小微企业的大力支持,而且还得到了校方科研机构的全力支撑,预计年产值百万元以上。

“目前,创业基地里以科技为支撑的高附加值产业还有很多,它们将来都是宣城经济的新增长点。”据铁铮介绍,目前,创业基地中还有一家信息技术企业,正在开发一款全新软件,可以通过网络大数据监测所有网购产品的最低与最高价格,以及它们的波动周期,以此帮助宣城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等着瞧吧,宣城的未来将迎来科创的高潮。”铁铮笑着说道。

据悉,近两年来,随着留校创业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合工大宣城校区创业基地也在多方重视下,不断扩建完善。目前已发展为南北两个分区,区内分为办公空间、科研空间及商务空间,具有每年孵化40家左右创业企业的能力。很多本地知名企业,很看重他们的科创能力,不断前来与之签订合作协议,有的直接提出扶持计划。由此逐渐形成企业、学校、社会、政府以及创业个体之间的科创联动,其未来前景令人期待。( 项嘉 文/图)

  • 上一篇:巧克力小镇即将“甜蜜”黄山
  • 下一篇:中科大团队研发新技术助力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