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商报讯 作为创新之都,重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合肥市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近年来,合肥统筹推进“三重一创”建设,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不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合肥制造”、“合肥创新”这两张名片继续增添分量。目前,合肥在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重要领域领跑全省,并在某些单项杀进全球金字塔区域。近日,合肥的创新、升级频频获得国务院好评,同时也用努力和成就获得更多的国家级资源倾斜。
[建设成效]
申报国家级基地获省级支持
本月2日,合肥离子医学中心项目迎来重要节点,开始地板施工及辐射砼浇筑。作为省“三重一创”重点项目,该项目是合肥市实施创新转型升级战略的重点方向之一,也是合肥综合性国家大科学中心重大创新平台项目。项目建成后,年治愈癌症患者将超2000名。同样在本月,作为省“三重一创”重大新建项目及合肥市“121”重大工业投资项目,万豪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正式投产。该公司成功研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型撬装可移动式LNG装置”,打破我国伴生气开采利用的“瓶颈”,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今年以来,合肥市“三重一创”重点项目建设势头强劲,一季度,6个省级战新基地累计完成产值581.27亿元,同比增长15.8%,完成税收30.05亿元,同比增长9.8%,基地固定资产投资进度加快,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加强。因在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合肥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据悉,省政府今年将对合肥市符合条件的项目在省“三重一创”政策中予以优先支持,对其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年度评估予以加分;支持申报国家级基地,并争取国家重大政策、重大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
[产业布局]
战新产业“主引擎”动力强劲
“三重一创”的实施直接带动战新产业的发展。在瑶海工业园,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世界最大动力电池出货商之一。过去几年,该公司帮助合肥斩获“世界最具影响力电动汽车城市”大奖,并获得国内首张欧洲市场的“通行证”,打响了纯电动商用车的中国品牌;在包河工业园区,年综合生产客车及底盘能力2万辆的安凯客车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新能源客车品牌之一,加上江淮与大众在新能源领域的跨国合作,合肥已经形成一条完备、高端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在国际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除了新能源汽车,合肥目前还已形成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链,以晶合晶圆、通富微电等为代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以海润光伏、晶澳太阳能等为龙头的光伏产业链,以欣奕华、巨一自动化等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合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 2017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6.1%,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考核得分列全省第一位,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9%。
[基地建设]
六大新兴产业基地为合肥“聚才”
自实施“三重一创”建设以来,合肥在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领域领跑全省,效果显著。省政府共认定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实施了16个重大新兴产业工程、18个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合肥市共获批新型显示、集成电路等6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精准医疗等2个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量子通信等9个重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
2015年以来,6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共集聚重点企业445家,累计实现产值4763.13亿元(含服务业),税收275.1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71.88亿元。精准医疗重大工程在临床精准用药、精确离子放疗等领域突破行业技术壁垒,打造全国领先的精准医疗产业示范中心。核能装备铝基碳化硼复合材料中子吸收板重大专项实现了铝基碳化硼中子吸收材料国产化,填补国内空白。全市共新增国家、省级各类创新平台127个,获重大技术成果40余项,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70项。
在省级战新基地快速成长的同时,合肥市政府也于2016年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实施意见》,着力培育一批市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形成与国家级、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基地梯度推进的新格局。
[政策支持]
为“三重一创”设专项引导资金
2017年,合肥市财政安排“三重一创”建设配套资金达28.6亿元;同年省财政下达2.2亿元基地奖励资金,合肥按1∶1配套专项资金2.2亿元用于支持基地建设。真金白银的支持让合肥市重大基地建设迅速推进。今年,为了进一步打造具有合肥特色的“三重一创”政策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之都,该市印发了《合肥市支持“三重一创”建设若干政策》,其中的重磅内容就是设立市“三重一创”建设专项引导资金,支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和工程建设、支持相关企业的成长和创新。
在支持产业集聚发展方面,对新认定的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每个给予不少于3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市级重大新兴产业工程购置研发、生产设备给予补助,补助比例为设备购置金额的10%。对市级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研制费用给予补助,补助比例为年度产品研发、试制(中试)和检验检测实际投入的50%。而在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方面,对高新技术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在享受研发投入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基础上,每年至少按照实际研发费用支出的10%进行补助,最高可达20%、300万元……
记者手记
提到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已是一张响当当的国际名片。说得好听,还要用“干得漂亮”去支撑这张名片的内核。近年来,随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合肥国家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创新园等众多“国字号”相继落地,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科教、人才等要素支撑,合肥市在创新升级之路上越走越宽,而能够在全国乃至全球“排上号”的企业与技术也越来越多。
今年,在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城市评选中,合肥排前三位,而随着“三重一创”不断深入实施,政府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合肥制造”连同合肥这座城市,离国际化已经越来越近。(记者 马翔宇/文 卓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