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世界制造业大会展示了一批制造精品,为安徽制造打造中高端产品树立了标杆――
瞄准高端制造,打造“安徽制造”硬实力
5月27日中午,世界制造业大会已经进入尾声,但位于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的各个展厅内依然气氛热烈。主展馆的中央处,一台高端数控机床正在演示加工航空发动机涡轮,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一款五轴车铣复合加工机,重复定位精度达到微米级,可以一次性完成车、铣、钻、攻、磨、镗等六七道工序,一台机床顶几台机床,简直就是一间智能化无人车间。”安徽省鸿庆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经理朱华有饶有兴致地介绍,这台由企业自主研发的五轴车铣复合加工机,打破了德国、日本在高端数控机床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产品已经实现量产,可以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船舶、汽车、能源、医疗、纺织等多个产业复杂零件的生产。
就在这家企业展台旁边,是来自“刃磨具之乡”马鞍山博望区的安徽东海机床制造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专业生产折、剪机床的高新技术企业,他们带来的展品是一台数控折弯机。
“普通折弯机要手工操作,效率低,误差大。这款数控电液折弯机实现了自动化控制,只需将零件数据输入进去,机器可以自动折成需要的角度,兼具高速度和高精度。 ”企业负责人石贤林介绍,目前企业生产各型号折、剪机床,年生产能力可达5000台(套),产品远销印度、马来西亚、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 ”此次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一批具有硬实力的“安徽制造”尽显锋芒,受到海内外企业的广泛关注,这与企业长期埋头研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分不开。近年来,安徽制造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发展取得长足进步,涌现出一批工业精品和标杆示范企业。但也应看到,安徽距离制造强省还有很大差距,工业发展不平衡、质量不高的情况还普遍存在,产业结构还存在明显短板,技能人才的素质、规模、结构仍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要。
来自工信部一组数据显示:从经济效益看,2017年入围世界五百强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平均营业收入比美国企业高11%,但平均利润却低了30%;从核心技术看,中国80%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90%的通用计算机CPU和基础软件都依赖进口;从产品质量看,中国通用零部件产品寿命一般为国外同类产品寿命的30%到60%,模具产品使用寿命一般较国外先进水平低30%到50%。
差距就是动力。在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进程中,安徽仍需砥砺前行,工匠仍需继续发扬精益求精精神,精研、专注、一丝不苟,让工匠精神渗入每件产品、每道工序,努力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
精磨产品品质,确保每件产品都是精品
曾几何时,国内色选机市场被国外品牌垄断。如今,国内市场已难见到进口色选机的身影,国产色选机甚至畅销全球。在这一细分市场,合肥正在领跑全国。以美亚光电、中科光电等企业为代表,占据了国内色选机行业90%以上的市场份额。
日前,在美亚光电的产品展示车间,一台台色选机巍然矗立,好似一个个变形金刚。且看这些“大块头”怎么上演“绣花功夫”:只见工作人员将掺有杂质的大米倒入进料系统,启动操作按钮,几秒钟后,一粒粒雪白发亮的米粒滚落在托盘上,无一杂质。
“这是我们生产的最新一代人工智能色选机,精度高达99.999%,意味着十万粒大米中最多有一粒杂质,代表了目前色选机行业的最高水准。 ”美亚光电研发部门负责人吴明介绍,企业研发的人工智能色选机已经占领了产业链高端,目前可应用到大米、小麦、玉米、茶叶、盐、矿石、塑料、瓜子等近百种物料的色选,占国内市场30%的市场份额。
在吴明看来,这与企业在生产中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分不开。 “在市场上,我们对标国外一流的技术和产品,多次实现技术突破;在研发上,我们尊重人才,发扬技术民主,提倡工匠精神,将人工智能等多项热点技术落地做实;生产上,我们加强模块化、标准化、智能化产品线建设,优化工艺细节,坚持5S管理,提高批量产品一致性,确保每一件产品都是精品。 ”
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的高端制造展区,应流集团参展的核电站主泵泵壳格外引人注意。这个直径约两三米的“大块头”看起来“憨态可掬”,但其制造技术堪称世界一流。
应流集团核电板块负责人李方介绍,主泵是核电站的“心脏”,泵壳是主泵的核心承压部件,属于核电站核岛的核心设备,其结构复杂、尺寸大、壁厚大,制造难度大,质量要求高,制造过程控制要求苛刻,以往只有美国、英国、法国几个国家能生产。
“工匠精神讲究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对现代制造业企业来说非常重要。”李方认为,应流秉承工匠精神,从研发策划到生产加工,再到质量检测,上百名技术人员通力配合,严格实行精细化、标准化操作,确保产品没有任何缺陷。
专注细分市场,培养更多“单打冠军”
一个人专心做好一件事不容易,一个企业专心做好一个产品也不容易。
活塞环是发动机上的密封件,也是易损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发动机的功率和能耗。安庆有一家专门生产活塞环的企业,便将这一产品做到了极致。
“我们几十年如一日,专注做活塞环一个产品,目前能够生产各类活塞环4000多种。 ”帝伯格茨活塞环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朱华山介绍,一片1毫米厚的活塞环,经过20多道工序,炼成“金刚不坏之身”。 “一般质量的活塞环使用寿命只有几年,我们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通过表面加镀金刚石涂层,不仅降低了摩擦系数,大大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而且使得发动机的能耗比同类产品降低。 ”
作为全球最大的活塞环生产基地,该企业目前一年生产2亿片活塞环,为国内1000万辆汽车配套,汽车活塞环销量保持全国第一,市场占有率超过50%,成为细分市场的“单打冠军”。
围绕制造强省建设,我省持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培育了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突出、在国内细分市场占有优势地位的行业“配套专家”“单打冠军”和“行业小巨人”,成为工业领域的“轻骑兵”。
数据显示,2017年,我省认定省“专精特新”企业500户,省“专精特新”企业达1700户,1640户正常生产运营。虽然数量仅占全省规上中小工业企业的8.7%,“专精特新”企业却贡献了10.9%的销售收入、15.9%的利润和12.8%的税收,“小块头”迸发出大能量。
今年我省继续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计划培育入库“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00户,并择优认定“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户。通过一系列资金和政策支持,培养更多工业“轻骑兵”。
【专题】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和中国国际徽商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