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据中国宣城网报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5月份,正是我市夏收季节,记者在市区各大麦田里看到,一台台大型收割机在金黄的田野中来回穿行,小麦的收割、脱粒、秸秆粉碎等复杂的程序,5分钟内便可一次性完成。“现在我们的秸秆根本舍不得烧。”宣州区黄渡乡种粮大户方五七告诉记者,推行机械化秸秆还田后,大家的田地越种越肥,产量越种越高,质量越种越好,更加省时省力!
在该乡一处农田,记者看到农机手张玉峰正在驾驶水田秸秆还田机作业。只见小麦收割完毕后,秸秆就地切割成段,留茬控制在5厘米高左右。田内放水漫过秸秆,浸泡一段时间后,机器会深翻土地,将秸秆翻入地下。“耕翻需要连续两次,让秸秆不再成团,三四天后田里就可以插秧了。”张玉峰告诉记者,几年前农户们对这些技术认可度还不高,但是经过两三年的实践后,这样的秸秆还田方式既增加了土壤养分,还能改善土壤性状,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土地肥了、收成高了,农户们自然很拥护。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拒绝秸秆还田,到愿意秸秆还田,农户们算的是成本账、增收账、生态账。
“不管怎么算,‘还’都比‘烧’划来的多。”在方五七眼里,他购买的联合收割机在收获小麦的同时,将秸秆切碎,并均匀抛撒在田面。机械所过之处,地上只留下了15厘米以下的麦茬。秸秆切碎还田后易腐烂,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产田可增产15%至20%,高产田可增产5%至10%。更经济的是,这样的新潮模式还能节省肥料投入和耕作成本,目前平均每亩能减少各类成本费用在25元左右。
在方五七的带领下,附近不少农户每年也租借他的收割机械来进行秸秆还田。农户朱贵言坦言,其实前几年烧秸秆,大家的心都是提在嗓子眼,生怕会引起火灾。而且每次烧完秸秆后,污染了空气,眼睛和嗓子也得难受几天,万害无一利。
在该乡峄山村一处农田中,记者看到两台秸秆回收“神器”正在地里作业。“这是秸秆打捆机,这台机器通过高速运转能将秸秆挤压成型,使成捆的秸秆更紧实,抗雨性更强,还能对地里较高的留茬进行二次切割,实现高度利用。”农户秦竹向记者介绍,秸秆打捆机每小时可作业10亩地左右,一亩可回收秸秆350多公斤。而这些打捆好的秸秆,每天都会有周边地区的饲草饲料公司、草绳厂、发电厂等公司前来收购。
诚如斯言,以前堆在地里的“废弃物”,现在真正成了大家不愿烧、企业抢着要的宝贝。目前,我市共有各类秸秆综合利用企业400家左右,年利用量超过1000吨的20多家重点企业均签订了秸秆收购利用协议。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市以机械化秸秆还田为重点,大力推广秸秆粉碎还田、深翻深耕轮作和少免耕机播等保护性耕作技术,积极发展稻麦联合收割机加装秸秆粉碎装置、秸秆灭茬机、秸秆掩埋深翻犁等秸秆还田机械装备和大型少免耕直播设备,对秸秆还田机械应补尽补。为加快秸秆“四化”利用,我市还分别在宁国、绩溪、旌德等市县肉牛、肉羊养殖重点地区,鼓励和支持规模养殖场(户)购置和建设秸秆处理加工设备,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等技术,广泛利用秸秆作为饲料。重点推进以秸秆为原料的沼气工程,重点发展平菇、大球盖菇等能够充分消耗农作物秸秆的种植模式,鼓励有机肥厂收购食用菌废料,生产有机肥。( 刘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