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企业赢得市场的秘诀所在,更是安徽制造迈向中高端不可或缺的内在支撑
“大块头”的色选机上演“绣花功夫”,精度高达99.999%,意味着十万粒大米中最多有一粒杂质;五轴车铣复合加工机,可一次性完成车、铣、钻、攻、磨、镗等六七道工序,重复定位精度达到微米级……刚刚结束的世界制造业大会展示了一批高质量、高品质的制造精品,为安徽制造树立了新标杆。
品质革命,根在质量。在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一家装备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产品在技术性能上与德国、日本同类产品别无二致,却因为焊缝等外观工艺的疏忽被采购方诟病、弃购。企业吸取教训,全方位提升制造品质,产品随后订单成倍增长。以优取胜的品质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是企业赢得市场的秘诀所在,更是安徽制造迈向中高端不可或缺的内在支撑。
从曾经的低质廉价,到如今的优质优价,越来越多的安徽制造以过硬质量获得了消费者的口碑。这是制造业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中国制造乃至世界制造强国产业发展跃迁的历史缩影。“德国制造”在全球已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但回溯欧洲历史,140多年前情况刚好相反。因为质量缺陷受到欧洲消费者的“白眼”和“封杀”后,痛定思痛的德国人才开始彻底反省并专注生产高质量、经久耐用的产品。 “德国制造”也是被逼出来的,这给予我们有益启示:制造业靠什么赢得消费者长久青睐?不是低价格,而是高质量。
把企业比作在市场大海中航行的一艘船,质量就是压舱石。产品质量好,“压舱石”有分量,才能任凭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只顾眼前利益、以牺牲质量降低成本而追求利润最大化,无疑是自掘坟墓,终将丧失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要求我们坚定不移走以质取胜、品质为本发展道路。
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一批具有硬实力的“安徽制造”显露锋芒,就是企业精益求精的结果。从总体上看,安徽制造在满足消费品质需求上做得还远远不够。企业树牢质量第一意识,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备对品质“吹毛求疵”的坚守品格,才能做出高品质、高性价比、有特色的好产品,赢得市场、赢得未来。
新技术提供了质量提升的新契机。如果说工匠精神可以在现有生产水平上让产品无限趋近高品质,那么科技创新能让产品质量实现大跨度进步、突破性发展。我省一家生产活塞环的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后,单条生产线合格率从85%提升到95%以上,质量提升效果明显。各地及企业应以正在实施的智能制造突破工程为契机,着力构建智能为核的新制造体系。
标准代表着质量规则话语权和质量竞争制高点。与国内、国际先进制造标准相比,我省多数企业处于跟跑、并跑状态。就企业来说,应与先进标准开展细致比对分析,树标杆,找差距,补短板。需要指出的是,行业标准甚至国际标准常常是妥协的产物,更多的是“底线”,龙头企业的企业标准才是“高线”。保“底线”,拉“高线”,以标准引领品质革命,安徽制造才能拥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专题】2018世界制造业大会和中国国际徽商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