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残是一种不以死亡为目的,故意对自身机体造成损伤的行为。在世界艺术史上,天才画家凡・高割耳事件一直以来都被艺术史类的专家学者广泛讨论。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北明、毕国强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研究员徐林等人合作开展研究,揭示了动物情绪调节自残行为的神经机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知名期刊《神经科学杂志》上。
自残行为通常伴随着与应激相关的精神疾病出现,一般青少年自残的发病率较高,但科学界一直不清楚其神经环路机制。最近,中国科大与中科院昆明动物所合作课题组建立了一种新型的自残动物模型,他们在大鼠的双侧脚内核注射一种受体激动剂,发现可以诱导其出现自残行为,且这种模型的自残率及伤势程度与给药剂量呈正相关。利用这种动物模型,他们发现自残和大鼠血清皮质酮浓度相关,增强或抑制皮质酮信号可以相应地恶化或缓解自残行为。
结合免疫荧光以及病毒示踪等技术,科研人员进一步从神经功能和结构两方面,在全脑范围内寻找到了多个与自残相关的脑区,绘制了第一张自残相关脑区图谱。他们随后利用药物调节其中的几个核团活动,解开了一条情绪影响自残行为的通路。这些研究成果,为自残行为的临床治疗和干预提供了潜在靶点。(记者 桂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