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远眺(王晓春)
“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具有航运、区位优势的老牌工业城市――安庆,素有敢为人先的魄力,上世纪90年代即整合工业资源,兴建以工业为主导的各大开发园区。
20多年风云激荡,安庆规模以上工业稳居安徽前列,安庆石化、曙光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扬名海外。然而,随着第一代开发区人步入天命之年、各地开发区同质化竞争,传统发展模式显出颓态。身处新的历史拐点,安庆开发区人不断刷新存在感,通过改革、创新,由盲目招商,迷信工业,转变为对自身体制机制的审视与蜕变。
安庆经开区的抉择
倪渐飞又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1992年,20岁刚出头的倪渐飞从安稳的体制内冒险跃入一片新天地――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安庆经开区)。彼时,正值邓小平“南巡讲话”不久,中国经济改革处在腾飞的新起点上,代表着各地先进生产力集合的工业开发区,拥有着不可比拟的政治、经济资源。倪渐飞印象中,”那时的安庆经开区要什么有什么,凡事直接跟市委主要领导汇报。就是特区。”
2018年,安庆经开区迈过第26个年头,倪渐飞也已过天命之年。面对新一轮经济体制机制改革,他选择再次冒险,打破身份界限,和”小年轻“们一起竞聘上岗。
倪渐飞的抉择,也是安庆经开区改革发展拼图的一部分。20年风云激荡,这里由安庆北部一隅扩张为建成区面积达15平方公里的工业重地,常住人口15万人,每年产生的GDP超过安庆任何一个县、区。随着人口扩张和社会事务增加,以工业为首要目标的经开区面临着体制机制僵化、行政压力增大等“成长的烦恼”。
倪渐飞现任安庆经开区人社局局长,在副县级的位置上坐了十多年。他坦言,最近一次机构改革以前,经开区部门正职平均年龄51岁,行政岗位多年没进人。“过去,我们是安庆的先进生产力,随着各地开发区兴起,政策比我们灵活的大有人在。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安庆经开区车间一览
肩负安庆工业发展的艰巨使命,还要兼顾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各类社会课题。新的历史时期,安庆市经开区再次站在历史改革潮头,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施新一轮体制机制改革。
“部门设置由原来21个减少到改革后的16个。”安庆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曹红斌告诉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经开区完善组织职能的同时,积极推进大部制改革,横向整合,纵向压缩,优先配置经济发展方面的组织资源;坚持以岗定薪、以绩定奖的原则,全面推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实现薪酬管理由“铁工资”向“活薪酬”转变;用人机制上也敢于“动刀”,因事设岗,以岗选人,推行打破身份界限的全员聘任(用)制,设置7级雇员制,明确不同职位的任职要求。
“6个部门正职,41人参加竞争;22个部门副职,78人参加竞争。其余职位实行双选,暨部门负责人选员工,员工选部门,最后143人竞岗成功。当然,有个别竞岗不成功的。”曹红斌介绍,通过公开招聘,干部队伍专业化、知识化程度明显提高,年龄梯队初步形成。
16名部门正职平均年龄44.5岁,较之前下降了7.17岁,其中35岁以下的3人。在他看来,通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一批新人脱颖而出,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优化。
“精神面貌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了。干部实现了‘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转变,责任心,紧迫感都大大加强。”通过新一轮竞聘再次走上部门正职的倪渐飞很是感慨。他认为,岗位竞聘和双选是一场人才大战,也是安庆经开区资源重组的必经阶段,这个过程中,极少数人落选了,大部分人重新找到了自身的定位。他倍感压力而又欣喜地看到“80后”走上和自己级别一样的岗位,仿佛看到了20多年前的自己。
小园区大梦想
“圆梦”脚踏实地,“筑梦”放飞梦想。这是安庆园区人常说的一句口号。“圆梦”指的是安庆经开区正在筹建的新一轮开发区项目,“筑梦”则是新建不久的筑梦新区。
看不到招商局,看不到政府常见的发改、工商等部门,没有行政编制、事业单位编制,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实行聘用管理……与面临“中年烦恼”的安庆经开区不同,年轻的筑梦新区没有历史包袱,像是个小型实验室,几乎囊括了安庆对培育新动能的所有想象。
它可能是安徽最小的“开发区”。新区一期占地169亩,比许多商品房小区还要小,规模仅相当于西边“邻居”安庆经开区的500分之一。
它也可能是短期内发展速度最快的“开发区”。2017年4月,安庆市委、市政府出台《筑梦新区总体方案》。同年5月26日,筑梦新区正式开园。仅仅一年,新区已入驻“四新”经济企业(项目)143家,其中,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4个,亿元以上项目13个。
行走在筑梦新区,wifi全覆盖的标示格外醒目,头顶夸张天线的无人驾驶车辆有序行驶,随处可见的标识不断强化着园区的定位――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四新”的孵化器和加速器。
“入驻的143家企业,基本上都是自己找上门来,因为我们压根就没设招商部门。”安庆市筑梦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珏告诉记者,筑梦新区一改传统开发区由内而外招商的思路,运用基金撬动产业项目,设立50亿元产业招商基金、50亿元产业并购基金,还将设立20亿元孵化基金。“政策和基金摆在这,企业主动找上门。新区还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性地引进国内外成熟型、成长型企业入驻。逐步形成总部经济、技术转移集聚地。”
人才政策上,筑梦新区走上了一条更为市场化的道路。对内,新区内所有工作人员全部实行聘用管理。其中,行政事业单位选调人员,原身份“封存管理”,保留“还原通道”;对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创业项目在这里最高可获500万元支持,新区对研发平台建设、设备购置每年提供最高1000万元支持。
入园的企业家、科研人员、技能人才还能享受从住房到生活的各类补贴,其中,新区对高层次人才每月最高给予4千元租房补助、1万元生活补贴,购房时按购房款的80%给予补贴。“健身场馆、自选餐厅、京东便利店,应有尽有,新区还建有免费人才公寓,以适应年轻人生活需求的配套服务设施。”王珏介绍说。
灵活有效的基金手段,创新开放的揽才措施,一系列市场化的政策为筑梦新区打下牢固基础,它仿佛一个小小的磁铁,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吸收优质资源,越滚越大。截至目前,新区已有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大健康等“四新”企业和项目143家入驻,吸引各类人才100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景驰无人驾驶、昊元安通化工救援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新产业;以威亚新材料、钰友自动化机械为代表的“总部+基地”发展新模式,和以阿里巴巴跨境电商服务中心+传统工贸企业的促进传统工贸企业转型升级新模式。
“筑梦新区正成为全市创新创业新平台、产业引导新基地、经济发展新引擎。”王珏介绍,下一步即将出台全国最优的股权投资机构发展政策,把筑梦新区打造成为股权投资机构的集聚区,力争物色和培育1-2家“独角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