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报道,1965年来到合肥,没有现成的住房却满怀着对家的渴望,他们花了三个月的工资共计130元,买了一间12平米的草房,却只能过着“雨天一家水,晴天一身灰”的日子。如今75岁高龄的潘雪兰,搬进了瑶海区回迁的新房,还参加了小区的义务巡逻队,被授予“优秀党员楼组长”。
“斥巨资”130元买了间12平米的草房
1965年,潘雪兰和丈夫结婚了。因为丈夫是合肥机务段的一名职工,跟随家属,她在结婚同年来到了合肥。
那时,丈夫和另外三个男同事住在一个十几平米的宿舍里,为了方便小夫妻俩,三名同事临时搬了出去,但这始终不是长久之计。没有住房,对于中国人来说,就等于没有一个家,如何在一座陌生的城市安一个自己的家,成了潘雪兰夫妇俩最急切解决的问题。
经过家庭二人会议,潘雪兰和丈夫决定花130元,买下一个不到12平米的草房。“130元,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九牛一毛,可是对于我们那个时候,可不得了。”潘雪兰给记者解释道,“我们那时一个月收入只有43块钱,这可相当于我们三个月的工资啊。”潘雪兰回忆道,甚至当时“分期付款”才将房款付清,这才有了属于他们的小家。
孩子出生后,环境虽不好房子却在慢慢变大
尽管有了一个小家,但简陋的环境却让主人头疼不已。每到下雨天不是淹了就是屋顶漏了。
潘雪兰回忆,当时他们住在合肥市老火车站旁边,这里承担着大量的货物运输,环境可以用“雨天一家水,晴天一身灰”来形容。“白色的衣服晒在外面,一天就变成黑色的了。”潘雪兰笑着回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人世界迎来了大儿子的降生,12平米的小屋难以满足需要。夫妻俩用炉渣灰混合石灰将原来的茅草房扩建成了三间房子,共有50平米。但由于建造材料的“不环保”,导致住在房子里的一家人吃了不少苦头,“手脚都被石灰灼烧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溃烂。”潘雪兰回忆道。
小女儿出生后,房子继续扩建。丈夫在窑厂买了大瓦,家里一跃变成了瓦房。
世事变迁,2011年,潘雪兰的老伴因病去世,对老伴的思念也始终伴随着她。“我和我老伴在一起几十年,几乎没怎么吵过架,感情非常好。他走了,我很思念他。”
老党员古稀之年搬进新房加入义务巡逻队助人为乐
如今,经过棚户区改造,潘雪兰一家人分到了四套新房,老人也在古稀之年搬进了回迁的新房。
潘雪兰一个人住,两室一厅的大房子被她打理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房间里挂着老伴的照片,客厅还挂了红彤彤的中国结和一幅绣有“家和万事兴”的十字绣,餐桌上一瓶富贵竹生机勃勃。
从茅草屋里的相依为命,到如今的高楼林立,潘雪兰真切地感受到这半个世纪来,生活的巨大变化。
在崭新的房子,崭新的小区里,身体硬朗的她也闲不下来,潘雪兰每天早上6点去逍遥津公园晨练,她还加入了小区的义务巡逻队,每天参与巡逻,帮助邻居们解决问题。先后被车站派出所聘为红旗社区警务监督员,在2017年被授予“优秀党员楼组长”称号。2018年又参加了社区的“小巷管家”工作,每天对认领的区域进行日常巡访、劝阻违法和不文明行为等。
75岁的老人乐观积极,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活的意义。“如果不是棚户区改造,我也住不上这么漂亮的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