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好山好水好徽茶,安徽是茶叶生产大省,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茶产业蓬勃发展,品牌走向全国,茶农收入提升。但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仍有部分产茶村出现了茶叶价格持续走低,茶农逐渐放弃茶园,茶叶生产停滞不前的奇怪现象。
近日,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天宝岩村村民向中安在线记者反映,他们这里的茶叶,不好卖。
当前的困境:卖不上价漫山好茶无人摘
2017年早春茶采摘已经结束。今年茶叶的销售价格,对于黄山市休宁县海阳镇天宝岩村的茶农余流水来说,意味着不同的感受。
“今年是名副其实的茶叶低产年。由于阴雨、低温、日照不足等天气原因,全国春茶上市时间比往年普遍推迟,茶市场产量减少。”近日,记者来到天宝岩村进行采访,只见家家户户都在忙着采鲜叶、制新茶,村里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这其中,余流水家门前的院落里,前来收茶的茶商正和村民们进行交易。村里的茶农把一天辛苦采摘来的鲜茶叶摊在地上,等着茶商称好斤两,现场收购。等车装满,茶商就走人,第二天继续来收茶。这样的日常交易,在每年春茶上市的忙碌时期,天宝岩村并不陌生。
“曾几何时,我们这里茶叶鲜叶的价钱,很多年都是30-50块钱一斤。然而,近五年来,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高时也就十几块钱,今年更是跌入谷底,一般的价格只有七块钱一斤。”余流水告诉记者。
图为天宝岩村村民余流水家门前的院落里,前来收茶的茶商正和村民们进行交易。
一旁的茶叶收购商却说,“这里的茶叶修剪和采摘方式已经淘汰了,这样质量的茶叶,我能7块钱每斤固定来收购,就已经很不错了。”
聊起现在的市场行情,余流水老人也连连摇头,说道:“这几十年来,就数现在茶叶最不值钱,简直寒心。”
71岁的余流水是村里种茶时间最久的老人之一。他家有20多亩茶园,是村里的种茶大户。今年清明以后,采茶季一开始,余流水每天只身一人去山上采茶,20多亩茶田全是老人自己手工采摘,鲜叶价格很低不说,雇佣工人也成为奢望。和往年雇六七个采茶工的壮观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这几年,村里一直流行一句话:三八六零。大意是,现在种茶的是38岁以上的女性和60岁以上的男性。”天宝岩村民组长王德顺说。
“种一块茶园,家里就断不了人,从松土、施肥、修剪,特别是照应茶树,每天得搭进去几个钟头。”收茶结束,洪国强和记者进行了简短的交谈。他告诉记者,这样的辛苦不划算,青壮年不如出去打工。
“十几年前家里种茶收入是每年近十万,现在,收成好也才三四万。”今年,洪国强满打满算,纯收入也不足两万。
劳动力的严重缺失,让村里荒废的茶田比例越来越大。现如今,天宝岩村的实际采茶面积仅仅只有600亩,荒废了三分之一左右。
从爷爷辈就开始种茶,这些年过60白发苍苍的茶农怎么也想不明白,好端端的茶叶,怎么就卖不上价了呢?
曾经的辉煌:全国茶商排长队抢购
新与旧,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令人困惑。
天宝岩村位于黄山以南几十公里,依靠着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黄山小气候,曾经是生产优质茶叶的理想之地,也是海阳镇茶叶主产区之一,有着800多亩的高山茶园,茶叶品质优良,常年来颇受客商青睐。
图为天宝岩村曾经辉煌的老茶厂旧址
二十几年前,天宝岩村的茶农因为种茶而成为休宁县最先富裕起来的一批人。
“因为有着天然的自然优势,天宝岩村有超过一百年种茶的传统,差不多家家都在种茶。茶叶质量高,产量高,加上口口相传的良好口碑,令天宝岩村的茶叶一度名声大噪,是远近闻名的茶叶大村。”天宝岩村民组长王德顺告诉记者,过去,前来购买茶叶的茶商排了很长的队,农户一边采茶,茶商一边买茶。茶叶并不愁卖。
村民余流水家门口的小路旁是天宝岩村曾经辉煌一时的老茶厂,厂牌标识十分醒目。走近一看,不足两百平米的厂房内,陈旧的茶叶生产流水线设备,已经有四五十年的历史。
这间过气的茶叶生产厂房却在八九十年代名噪一时。据当时的老茶厂负责人余承泽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村就有了全县最早的一家茶叶加工厂,茶叶改革之路走在全县乃至全省前列。
不仅因为当时政策优势,借助在当时还算先进的生产技艺,生产出的高质量的茶叶,让天宝岩村的茶叶越卖越贵,甚至全国茶叶客商不远千里收购茶叶。
“村里一座座三四层的小洋楼,也都是在那时候拔地而起。”王德顺指着村里那一排排阔气的三层小洋楼说。
而在外人看来,天宝岩村过去的辉煌,似乎更能直观反衬出如今惨淡的现状。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