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由矿生钢,由钢兴城。有着“江南一枝花”美誉的马鞍山,在时代大潮中,深化改革促进转型升级:“钢铁第一股”激发了钢铁主业新活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实现“一钢独大”到多元化发展;传统“制造”升级“智造”……昔日的江南钢城,再次绽放五彩缤纷的“活力之花”。
在首届品博会安徽马钢展台,来宾在参观中国标准动车组拖车轮实物展品。 (资料图片)
从“高炉”到“高铁”――
车轮“美颜”跑出“国际路”
10月11日上午,马钢股份公司二铁总厂南侧,2500m3的一号高炉在阳光下巍然耸立,宛如一座丰碑镌刻着改革历程。
“服役24年,一次大修,无数次改造,眼下正在进行第二次大修。”透过高炉斑驳的锈迹,年近50的蒋裕忆起当年。一号高炉建成时,他入职马钢二铁总厂才3年,如今已是第28个年头。作为当年一号高炉的炉长,蒋裕记忆深刻的不仅是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有改革开放的大潮。他介绍,在一号高炉之前,马钢所有高炉都在1000m3以下,2500m3高炉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钢铁是马鞍山立市之基,高炉是“基之重器”。一号高炉的建成源于20多年前的一声钟响。1993年和1994年,马钢股票先后在香港联交所和上海证交所上市,“中国钢铁第一股”在马鞍山诞生。股份制改制是马钢乃至马鞍山改革开放的“大手笔”,也是安徽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之一。
“钢铁第一股提高了知名度,融通了资本,使产业升级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撑。 ”今年51岁的二炼总厂炼铁党群工作室主任骆卫东对马钢上市这一历史事件印象深刻。 2500m3高炉、全国第一条H型钢生产线、棒材生产线、3.5万m3制氧机……一个个项目建成,一条条生产线落成,20多年后的今天,马钢已拥有2座4000m3高炉、1座3200m3高炉和2座2500m3高炉,炼铁装备全部实现现代化。在蒋裕现在负责的新建四号高炉总控台,大屏林立,电脑成排,操作员中不乏高校毕业生。 “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实现数据化分析,遥控操作,只需几个人就能对炉内状况精准把握,智能管理。这与曾经几十个人围着高炉,手拿铁锤、铁钎的落后冶炼时代完全不同。 ”蒋裕不无自豪地说。
改革开放以来,马鞍山市不断推进制造业升级发展,钢铁主业的转型是一个缩影。据介绍,如今,接近20%的马钢在岗员工有本科以上学历,拥有强大的技术研发中心和11个APQP产品研发组,经过几十年的钻研,形成板、线、型、轮、特等多元化钢铁产业板块。
一炉炉精炼的铁水流向各大生产线,石油、风电、汽车、家电、轨道交通等高端、细化领域都有了“马鞍山造”钢铁产品,标志着马鞍山钢铁产业从低端、粗放迈向“精益”制造路。 2016年,代表世界先进制造水平的马钢时速350公里高铁车轮,通过60万公里装车试跑;2017年1月,正式通过CRCC认证。走进高铁车轮生产车间,一排排银白色车轮锃明瓦亮,用木箱小心包装后方可发货。 “过去的普通车轮又黑又粗,品种单一,等级和质量要求不高。 ”车轮公司研发部副部长王志刚介绍,马钢车轮制造有着近50年的历史,以前只有十几个规格,现在定制化弹性生产,每个月能生产60多种规格,既精细又美观。今年7月,马钢高速车轮进入德国市场,这标志着中国制造的高速车轮首次驶出国门,海外高铁车轮市场有了“中国造”。
[1] [2] [3] 下一页 尾页【专题】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