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报道,近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中国科大获悉,该校科技考古团队发现淮河中下游地区7000年前稻黍共存的最早证据,这一结果为水稻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淮河流域是中国东部南北不同气候环境、农业类型与文化传统的过渡地带,其史前农业结构演化与农业经济形成过程是中国东部地区环境变化与人类适应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际国内研究者的重点关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生物考古实验室,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利用植硅体分析法,对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地层沉积物进行分析与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在距今7000年前后,黍与水稻已同时出现于该遗址,且水稻在其农作物组成中占据了绝对的主体地位,黍的比重相对较低。这一发现,将粟、黍类旱生农作物在淮河中下游地区出现的时间提前了2000多年,证明了在距今7000年前后,该地区就出现了北方黄米(黍)和南方水稻共存的现象。
这也是目前淮河中下游地区发现最早的稻黍共存记录。相关结果表明,淮河流域也是我国水稻演化的重要区域。同时,该研究成果也为水稻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晨报记者刘畅司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