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上有粮,心中不慌。”农业是基础性产业,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018年以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紧紧围绕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绿色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业农村综合改革,全年粮食再获丰收,总产居全国第四。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645元,同比增长9.6%,同期首破万元大关,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平稳发展态势,有力夯实了乡村振兴开局之年的基础。
推动以需求为导向的结构优化,既稳定粮食生产,又提高种粮效益
日前,省农业农村厅的一项公示引发广泛关注。
公示里,29家单位被确定为我省首批优质专用粮食生产示范基地。“分批建设优质专用粮食生产示范基地,是适应农业生产新形势的举措。”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局局长张韪表示,此举将促进粮食生产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提高效益。
如今,“优质专用粮”已成为我省粮食生产的突出亮点。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省粮食种植面积10974万亩,总产801.4亿斤,居全国第四位。
去年夏粮生产中,各地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多抗新品种,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要,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双低”油菜等市场紧缺的品种,增加特色鲜明的杂粮杂豆等小宗农产品有效供给。
秋粮生产面积减少,结构优化。各地加快发展优质稻米、高蛋白大豆、鲜食玉米等专用粮食生产。皖北地区发展夏大豆政策性轮作扩种试点面积50万亩;加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双千工程”实施面积139.4万亩;加大“粮改饲”力度,发展青贮玉米和种植苜蓿50多万亩;围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落实优质稻米生产订单800万亩。
“从收购环节看,去年的夏粮和秋粮呈现明显的优质优价特点。”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调控处处长黄刚告诉记者,以优质粳稻为例,目前市场价格1.33元/斤左右,高于托市价。由于稻谷品质优,不少经纪人收购运往省外销售。
当前,皖北主产区小麦已进入越冬期,苗情总体好于上一年。张韪介绍,各地围绕小麦提质增效,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强筋、弱筋小麦和特色鲜明的黑(糯)小麦等,建立专用小麦生产基地800万亩。 “全县落实专用品牌小麦33万亩,都是由龙头企业指定的品种。 ”太和县农委副主任李怀法说。
结构优化,为新一季的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农业绿色发展加快推进
近日,省植保总站出台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方案,提出到2022年,蔬菜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以上,全生育期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平均下降2~3次。
“我省蔬菜种植面积近1000万亩,科学用药关系产业健康发展和食品安全。 ”省植保总站站长黄秋云说,推广普及绿色防控知识和科学安全用药技能,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是现代植保的必然要求。
农业绿色发展,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是效率变革。 2018年我省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秸秆综合利用提升民生工程。启动实施了阜南等9县(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试点项目,成功举办2018安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签约项目96个、总金额275亿元。截至9月底,全省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和规模养殖场(小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分别达到78.61%、81.13%。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全省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618个。
防住赤霉病,就解决了影响小麦品质的关键一环。
“转变传统防治思路,推动小麦赤霉病全程防控技术落地。 ”黄秋云介绍,新一季小麦生产,我省积极引导各地改变“品种+药剂”的传统防治观念,立足于全程防控,在优化种植结构、选育抗病品种、使用高效防治技术、加强产后服务等方面多措并举。选育抗病品种,加大皖麦抗病品种替代步伐,降低病害流行风险。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合理使用农药,重视产后服务,加强收获期管理。
去年5月,我省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谋划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专家表示,这为我省农业绿色发展明确了总体目标、路径和支持机制。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耕地质量平均比2015年提高0.5个等级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
放眼江淮,农业正加速回归绿色的本色。
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工程,落实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壮大,农业产业化发展稳中向好
2019年元旦,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在上海农业展览馆举办。
“全省500多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来了2500多种农产品。”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华说,上海农交会自2000年起已成功举办了19届,展销的都是优质、绿色的农产品,展示了安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新成果。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农产品加工业连接工农、沟通城乡,产业关联度高,提升农业效益、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效果突出。去年我省启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工程,着力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设置2亿元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据省农业农村厅预计,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增加487家,达到5100多家,加工产值增长8%。全省新增产值超50亿元示范加工园区5个以上,总数超过30个。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2018年全省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7家,总数达16091家。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49家,省重点龙头企业915家;新增农民合作社10231个,总数达99132个;新增家庭农场16275个,总数达93177个;新增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77个,总数达1906个。
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全省2800万亩水稻、3500万亩小麦、900万亩玉米等粮食生产功能区和1100万亩大豆、700万亩油菜、100万亩棉花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进展顺利,为建立优质规模农产品原料基地提供了保障。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到160万亩,增长77.7%。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去年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1.6万家,综合营业收入631亿元,增长24.4%。从业人员71.3万人,增加18.3%。带动农户64.3万户,增长9.6%。(记者 史力)
【专题】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