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我省主要经济指标全面迈上新台阶的一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达到30006.8亿元,财政收入突破5000亿元、达到5363亿元,进出口突破600亿美元、达到629.7亿美元,人民币存款余额超过5万亿元、达到50677.3亿元。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去年下半年稳中有变、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全省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在省政府新闻办1月22日下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省统计局局长吴劲松指出,全年经济主要指标增速全国靠前、在中部和长三角地区均保持领先,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成绩来之不易。
经济运行稳健:工业服务业同向拉动,经济结构持续调整优化,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在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大势下,“稳”是2018年安徽经济运行一大突出亮点。 “全年各个季度的生产总值增速波动幅度在0.3个百分点以内,二三产业同向拉动,经济运行表现较好的协调性。 ”吴劲松说,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领先全国,生产总值增速居全国第7位,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国第4位、比上年前移2位,投资增速居全国第2位、前移9位,消费增速全国第2位、前移4位。
经济运行的协调性和抗风险能力的增强,根本上得益于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优化。2018年,全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8.8∶46.1∶45.1。与上年相比,一产下降0.8个百分点,二产下降1.4个百分点,三产则上升2.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结构形态更趋向于现代化。
值得关注的是,二三产业比重的变动,都是在各自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同步提升的状态下实现的。全年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52.8%,其中工业为48.9%,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上拉GDP增幅0.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中,表现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消费的快速增长,带动其他营利服务增加值增长22.6%,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就上拉GDP增速0.6个百分点。
2018年,在房地产投资增长明显放缓的大背景下,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8%,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24.8%,比上年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4.5%。农业、居民服务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分别大幅增长33%、31.9%和42.1%。民间投资增长18.5%,提高11.4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由60.2%提高到63.8%。“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全省经济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
质量效益提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降本增效成果明显,新旧动能转换加快
1月18日,合肥康佳半导体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举行,这一项目将落户合肥经开区,建设康佳存储器事业总部和科研创新中心,引入国内外半导体设计公司和集成电路产业链项目,助力合肥市打造“IC之都”。新年伊始,我省各地在落实中央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字方针,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等重大部署方面进行着积极探索和实践。
2018年,全省经济运行的多项质量效益指标表现抢眼,从根本上正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去年1月至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2042.9亿元,增长24.2%,增幅为近7年同期新高,居全国第7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5.7%,更是创下12年以来的新高。去年,我省出台了降低企业成本的20条新举措,1月至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同比减少0.5元。在上游能源原材料价格有所上行的态势下,取得这一成果殊为不易。去年全省共减税1103.2亿元,减税额较上年增长19.9%。
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拉动,新旧动能转换加速,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正在持续深化,供给体系质量效率正在持续提升。去年,全省退出煤炭产能690万吨,压减生铁粗钢产能228万吨,有序处置省属“僵尸企业”58户,过剩产能出清,优质产能得到进一步释放,生产提速明显。全年钢铁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7%,创2012年以来新高。
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增长速度快,体量和块头也明显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9%,占比由40.2%提高到40.4%;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1%,产值占比由24.7%提高到29.5%。全年电子计算机整机产量增长28.3%,工业机器人增长18.3%,新能源汽车增长1倍。电子信息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8%,创2015年以来最高水平。
随着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规模与实力的壮大,技术创新和规模效应正在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为我省大力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水平,加快构建特色鲜明、链条完整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了新的发展动能。
民生福祉增进: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
经济结构的优化,特别是服务业占比的提升,带动着全社会就业容量的持续扩大。 2018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0.5万人,比2017年增加了2.3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增收之源。就业形势稳定、就业岗位增加,支撑着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去年全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93元,增长8.7%,增幅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步伐有所加快。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96元,增长9.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比上年缩小53元。这也使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人均收入倍差2.46,比上年缩小0.02。
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不断健全现代农业与个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密切相关。去年,全省农村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60万亩、增长77.8%,“三品一标”农产品净增1114个,“三变”改革累计向农户分红1.2亿元。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整个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因循这一路径,农民的“钱袋子”有望更快鼓起来。
随着发展质量效益的提升,财力不断增强,全年财政支出6572亿元,各级财政累计拨付民生工程资金1067.3亿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得到持续提升。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持续改善,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02所,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针对突出问题,在民生和社会保障领域不断加固底板、增强薄板、拉长短板,正在不断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记者 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