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是不是“首选项”?
“不重视员工培训的企业在管理上势必有缺陷,这样的企业,没有发展前景。 ”
――安徽外国语学院大四学生金勇勇
“找到一份工作并不困难,难的是怎样进行理性选择。 ”
――安徽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老师陈枫
“大企业管理规范,各项制度比较透明,岗位竞争性强,对年轻人成长更有利。 ”第一份工作选择了一家外资企业,安徽理工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大四学生牛佳豪给出了自己的原因。
牛佳豪告诉记者,相对于工作是否稳定,他更看中将来的发展前景,那些实力更强的企业能够给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平台。他认为跨国企业实力雄厚,进入这样的单位工作,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牛佳豪应聘的是企业销售工程师岗位,在他看来,销售岗经常要与客户打交道,可以获悉市场的最新动态,能锻炼提升个人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 “对于像我们这样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工作初期选择一些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会有更多锻炼的机会,更加有利于以后的成长。 ”牛佳豪说。
如今,像牛佳豪这样把发展前景作为求职首要考量因素的大学生不在少数。记者采访发现,企业管理是否规范、晋升机制是否通畅、行业发展是否更具前景这些更为长远的考虑,已经超过了毕业生对薪酬待遇的要求。这也反映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找工作时“眼光更远”。智联招聘发布的《2018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显示,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最看重的因素不是稳定而是能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进而“实现个人价值”。
“如果不经过系统培训,新人不会迅速成长。 ”安徽外国语学院2019届毕业生金勇勇求职时留了个“心眼”,每次参加招聘会,他都会问用人单位有没有完善的员工培训制度,尤其是对新入职的毕业生有没有相应的新人成长计划。“不重视员工培训的企业在管理上势必有缺陷,我不会选择这样的企业,没有发展前景。 ”金勇勇说。
“找到一份工作并不困难,难的是怎样进行理性选择。”安徽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就业指导中心陈枫老师认为,工作除了是今后生活的保障,也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平台,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能够长足发展的职业对毕业生更为重要。
专业要不要“找对口”?
“专业知识背景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立足本专业求职成功率更高。 ”
――中国移动安徽有限公司淮南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芮家中
“本科阶段专业知识学习程度较浅,选择对口岗位没有竞争优势,做销售更能凸显个人能力。 ”
――安徽理工大学大四学生谢超群
“兜兜转转一大圈,我到上个月才签下就业协议。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大四学生吴润华也经历了一番求职的痛苦。不过,吴润华的痛苦不是工作不好找,而是“选择太多”。
土木工程专业容易就业,但吴润华一开始并不想干这一行。大学期间,吴润华热衷参加实习活动,干过互联网运营、传媒等多项兼职工作,对不同领域的市场行情有所了解,这也让他在求职时产生了“选择太多不知道干哪一行”的困惑。 “最感兴趣的是互联网行业,所以求职时关注的都是这方面的企业。 ”吴润华说。
然而,在收到相关企业的入职通知后,吴润华却对自己的选择有所动摇。没有互联网专业基础,不了解相关技术,即使进入这类企业,吴润华能干的只是一些不限专业的岗位,竞争力不大,职业前景难如人意。担心不利于将来发展,吴润华最终决定放弃互联网行业,转而选择专业对口的工作,进入一家房地产企业。
记者采访发现,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对专业对口的考虑有所淡化,尤其是销售、市场运营之类的岗位更是如此。然而,求职时立足专业选择职业仍是大部分毕业生的选择。根据智联招聘《2018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当年选择与自己专业对口就业岗位的毕业生高达60.8%。
“专业知识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也是在求职竞争中的第一优势。 ”中国移动安徽有限公司淮南分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芮家中告诉记者,企业招聘时对毕业生的考察有自己的标准,其中专业能力仍是首要因素,他认为大学生立足本专业求职成功率更高。
不过,专业并不能限制大学生多元化的求职选择。随着近年来新兴业态的诞生,就业市场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持续上升,这也给毕业生提供了更多求职选择。安徽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谢超群找工作时就没有选择专业对口的岗位,而是应聘了一家电子数码产品销售公司。“本科阶段知识学习程度较浅,选择对口岗位没有竞争优势,做销售更能凸显个人能力。 ”谢超群说。
兴趣能不能“当饭吃”?
“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就是因为自己喜欢美术,今后还想做这方面工作。 ”
――安徽大学大四学生刘婷
“如果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国家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择业之路或许更宽畅。 ”
――安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徐剑
“很多人觉得设计工作有意思,时间自由,待遇还高,是个不错的职业,其实这是旁观者的错觉。 ”经过一个月的实习经历,安徽大学环境设计专业刘婷最终没有选择这份外人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职业,她的原因只有一个:“不喜欢干设计工作”。
刘婷告诉记者,一开始找工作时,她和身边同学一样,关注的多是设计公司的信息。今年3月,她进入一家设计公司实习。本以为就要开启自己作为设计师生涯的刘婷,却在职业初期产生了转行的念头。 “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做设计,而是在与客户联系业务,感觉更像销售,根本不是设计师。 ”职业现状让刘婷很失望。
不到一个月,刘婷果断辞职,重新投入就业市场。经过一番认真考虑,刘婷对职业规划作出调整,想做一个美术老师。 “当初选择这个专业就是因为自己喜欢美术,今后还想做这方面工作。 ”刘婷告诉记者,她打算先进入培训机构积累经验,然后去考教师岗位。
除了薪酬、专业基础、发展前景这些外在因素,兴趣正成为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根据智联招聘《2018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和前几年数据相比,在毕业生持有录用通知却未签约的原因中,“职位/工作内容不喜欢”的排名实现三连跳,跃居第一,“95后”应届毕业生在挑选工作时,尤为重视兴趣爱好。
不过,有业内人士认为,仅从个人兴趣出发选择职业,容易陷入狭隘的求职误区,兴趣能不能“当饭吃”,还要根据当下的市场和产业发展新情况做出选择。安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徐剑建议,毕业生视野应更广阔一些,多关注国家相关政策和行业发展动态,“如果能将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国家和社会需求相结合,择业之路或许更宽畅。 ”(记者 范孝东)
【得失谈】
基层就业大有可为
-殷骁
据教育部预测,2019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834万人,再度创下新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择业,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有数据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观正在转变。
曾几何时,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部门,是不少大学毕业生就业时的首选甚至不二选择。诚然,资源更多、平台更大的大城市和好单位,在吸引就业时的确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起点高、机会好,有助于个人发展。不过,大城市高企的生活成本、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越发严格的落户条件,对毕业生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此外,还有一些毕业生的自身定位和职业规划不够清晰,在择业时较为盲目,通常陷入人云亦云、随大流的境地中,容易被老师、同学和家长的意见所左右,便跟风去了大城市、考了体制内的“好单位”,却难以适应工作环境和强度等,一番挣扎下来,结果可能并不如意。
不少毕业生主动去基层就业创业,反映出他们日趋理性、务实的就业观。基层尽管没有一线城市的繁华,没有机关、名企的“光鲜”,但更能得到历练,未必不能实现个人价值。同时,随着乡村振兴等战略的持续深入实施,一些新兴产业已在中西部和边远地区布局,那里同样需要高素质人才。 “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毕业生切莫以为到了基层地区,就显得低人一等、没有出路,就是大材小用、明珠暗投。无论在什么地区和行业工作,只要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发挥出专长,就有可能做出一番成就。近年来,为吸引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国家和地方都出台了相应政策。例如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求职创业补贴、放宽落户条件等。优惠的就业政策、较低的生活成本,可以让毕业生在基层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
到基层工作,不仅要“下得去”,还要“留得住”“有作为”。这既需要毕业生自身肯吃苦、愿付出,也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并完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服务保障机制,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要持续优化基层工作环境、待遇条件、成长空间,消除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掣肘问题,增强大学生基层就业创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他们在基层大显身手、大放光彩。
【面对面】
大学生就业有什么新特点,存在哪些常见误区,该如何理性选择?记者就此采访有关部门负责人――
做好职业规划 练就过硬本领
对话人:省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吴传华
安徽理工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田中良
记者:当前,大学生择业有怎样的新特点?
吴传华:一方面,新动能新产业的快速增长以及创新创业活力的不断提升,正在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形势依旧严峻,“慢就业”等新问题值得关注。薪资报酬不再是择业的唯一标准,大学生在就业时,除了会受到薪资报酬的影响外,现在部分大学生还非常看重这份工作能否满足其精神需求,这份工作是否能够成就自己的人生梦想,是否符合他们的社交、娱乐、个性等。慢就业、缓就业的现象也越来越多,一些大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经济压力较小,如果找的工作在发展空间、福利等方面达不到预期,他们可能继续等待观望,并不着急就业。
田中良:现在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有读研、出国读书、考公、考事业单位、创业等诸多道路可选。开淘宝店铺、做代购、当主播……新兴业态也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青睐,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选择。同时,随着人工智能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作为承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新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等领域也会产生一批自由职业者,尤其是艺术类、设计类的自由职业者,非常符合“95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主观爱好,也受到他们的青睐。
记者:大学生在择业时有哪些常见误区?
吴传华:少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的能力、兴趣及职业评价,与现实状况之间存有偏差,找工作时脱离现实、好高骛远,遇到挫折时又容易妄自菲薄。少数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少务实精神,过分强调在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相对稳定的岗位工作,对不符合自己意向的工作,宁可不就业、缓就业。一些学生在择业时的社会服务意识不强,把目标定在经济发达地区或者大城市,不愿到贫困地区和基层,致使一些基层地区出现招聘困难,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
田中良:有些学生职业规划不足,仅从自身就业理想出发,忽视对就业形势、自身能力及用人单位用工需求的考量。有的对自身就业期望过高,希望找到收入高、待遇好、自由度大的单位,存在攀比、盲目等心态,“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心理严重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就业与择业。不少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在求职过程中缺少防备心理,容易被网络虚假信息蒙蔽,做出错误选择。
记者:对大学生找工作有哪些建议?
吴传华:大学生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人生路很漫长,要想走得高走得远,必须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要正确看待职业生涯,在完成学业后,要早点进入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发现自己适合的工作。要把握住关键的时间节点,单位招聘往往有时间规律,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还有年龄限制,大学生在找工作时要注意这些时间节点,把握住就业机会。应聘时要注意细节,重视每一个招聘机会,认真准备、沉着应对。
田中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成才观,结合自身专业知识、兴趣爱好、能力水平和市场需求,进行准确的就业定位,不要迷信“铁饭碗”“金钥匙”等;关注国家、地方政策,如“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学校专场招聘就业专业对口度较高、薪资待遇有保障,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专场招聘活动;主动参加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举办的大型招聘会,提高求职成功率;在求职面试过程中,还要增强法律防范意识,重视就业安全,切实避免“就业陷阱”“培训套路”“合同陷阱”等问题。(记者李浩范孝东)
微话题
5月18日,本报法人微博发布微话题“找工作,最该看重啥”,引发网友关注――
@戚荣林2019: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扎扎实实学好专业知识,锻炼各项能力,同时要找到自己的定位,了解自己擅长什么,最好清楚自己想要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草仙子:找工作时要充分考虑职业发展空间与自身特长的匹配度。一份工作是否有发展空间,首先看工作内容是不是要求你不断去学习新知识,不断对知识的掌握深度有更高要求,来催你奋进。
@村干也是官:先起跑再找方向,先起跳再找落点。有些大学生找工作陷入反复权衡比较中,甚至有的以所谓的“慢就业”为借口,不肯直面就业选择。说一千道一万,走出校门靠实干。给过高的心理预期降降温,先找份工作干起来,积累经验,能力强了,找工作时最看重的自然会来。
(记者柳文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