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是我省名茶的盛产之地,然而,一些颇负盛名的茶叶,其生产规模、销量和效益却一直不尽如人意――
黄山市歙县的大方茶是扁形茶,被誉为“中国扁形茶鼻祖”,专家认为“很可能是‘龙井之父’”。然而,大方茶的生产规模、销量和效益却远不如龙井。如何振兴大方茶产业,正成为黄山当地亟待破解的难题。
来头不小名气也大
4月13日,歙县第六届大方茶技艺大赛暨三阳茶旅文化节在三阳镇高铁站前广场举行,来自三阳镇、杞梓里镇、金川乡的16名参赛选手同台竞技,吸引了皖浙等地众多茶客、游客一睹为快。
歙县三阳镇老竹铺村是大方茶发源地,核心产区包括三阳、杞梓里和金川3个乡镇。据《徽州府志》记载:明朝隆庆年间,黄山云谷寺大方和尚赴杭州灵隐寺拜会师兄,路经徽州歙南清凉峰脚下的老竹岭时,见这里云雾萦绕,涧水溪流,清澈见底,大方和尚便在山下的古庙中居住了下来,把云谷寺采收的茶树种子在这里种植,自制茶叶招待客人,大方茶因此而得名,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据浙江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曾任浙江省茶叶学会理事长胡坪等专家在《龙井茶的历史》和《龙井茶的起源》中阐述:“大方茶原产歙县老竹岭半山中,传说因系大方和尚创制而得名。龙井茶很可能是在明末清初产生的,距今约有300至400年历史,很可能龙井茶是在吸取大方炒制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由王镇恒、王广智主编的《中国名茶志》和李大椿主编的《西湖龙井》也记载:“扁形龙井茶很可能是吸取大方茶炒制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歙县茶业办高级农艺师唐茂贵认为,大方和尚对江南茶叶的贡献有二:一是改“团茶”(饼茶)为“散茶”,二是改“蒸茶”为“炒茶”。据其介绍,大方茶在清代入贡茶之列,1955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历史名茶,1986年入选外交部礼宾茶。2008年,大方茶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大方茶”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光环之下处境尴尬
长时间以来,大方茶的“日子”越过越差,一直困扰着当地名茶产业的发展。黄山市茶叶产业办公室主任许乃新和记者算了一笔账:黄山市现有76万亩茶园,去年茶叶一产产值约34亿元,亩均效益约4500元。然而,在歙县大方茶核心产区的3个乡镇,茶园面积约5.5万亩,去年一产产值约9600万元,亩均效益约1750元。 3个乡镇农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茶叶收入占比不到四分之一。
许乃新告诉记者,大方茶处境尴尬有多重因素。一方面,大方茶的核心产区也是全国山核桃的主要产地,这些年山核桃效益较高,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再加上大方茶茶园面积总量不大,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且茶园大多间种在山核桃林下,相比一般茶园单产较低,导致茶农生产积极性下降。
另外一方面,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大方茶的宣传推介力度较弱,企业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较低。此外,大方茶传统制作技艺全靠手工制作,近年来代之以简单的茶机生产后,品相和品质都受一定影响。久而久之,大方茶陷入茶园粗放管理、产量和效益不高的困境。
“大方茶扁平光滑,色泽墨绿,有独特的熟板栗香。”当地一位茶叶经纪人认为,正宗的大方茶是茶中上品,融合了龙井茶的品相和黄山毛峰的口感。他说,大部分人分不清大方茶与龙井茶,于是大方茶在业界“墙内开花墙外香”,有许多外地人收购大方茶在市场上冒充龙井茶出售,一转手利润翻了好多倍。
创新思路重振品牌
“大方茶振兴工作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时间跨度长、投入资金大、参与部门多的系统工程,政府应加强示范引导,让企业唱主角、茶农得实惠。 ”黄山市茶叶经济促进会负责人认为,当务之急是扶持和培育大方茶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制定行业标准,加强原产地域保护,在核心产区实施生态茶园提升改造,推广小产区生产。
在当天的第六届大方茶技艺大赛上,参赛茶农采用古法制作的大方茶香郁持久、味甘醇爽,让众多外地茶商赞不绝口。一位杭州的茶商建议,大方茶可以“徽茶文化、鼻祖文化、富硒文化、名茶文化”为卖点,打响大方茶品牌,研发古法制作、携带方便、品位高雅的多元化产品,拓宽市场领域,提高茶叶附加值。
两年前,在第七届“好水中国品茶鉴水”大赛上,歙县三阳镇出产的天然矿泉水荣获大赛最高奖项“梅花雪奖”,并获得白茶类、黄茶类、青茶、红茶4类茶第一名。业内人士建议,当地政府可整合优势资源,推出“名茶+好水”的大方茶套装产品。
以三阳镇为中心的大方茶核心产区,不仅自然资源丰富,历史文化也十分厚重。近代著名文学家郁达夫和林语堂当年曾把这里喻为“东方小瑞士”。随着徽杭高速公路和杭黄高铁开通,大方茶核心产区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日渐凸显。有旅游业界人士建议,大方茶核心产区可结合乡村旅游,推出茶乡风情游、民俗文化游等体验产品。(记者 吴江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