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宿州市 桥区灰古镇付湖村,数千亩金色麦浪在阳光下分外耀阳,当地种粮大户李勇正协调农机抓紧抢收,丰收的喜悦瞬间变成一车车籽料饱满的麦粒。
“今年小麦是近年来最好的一年,丰产不说,品质成色还特别高,”李勇告诉记者,今年的收购价基本上都在1.15以上,订单式种植的更高,而去年受赤霉病影响,只能买到8毛钱一斤。
李勇所在的合作社种了2000多亩地,今年每亩地平均增产50公斤,加上节本增效每亩地能多增收200多块钱,十分可观。
收获期赶上高温晴热天气,灵璧县禅堂乡禅堂村朱新明晒得黝黑,依然遮不住笑容。他拿起麦穗给记者看,“今年的小麦外表光泽度非常高,麦色澄黄,亩产都在千斤以上。”老朱说,今年是少有的高品质丰收年,大多小麦都能达到优质小麦标准,“今年国家收购价是最低1.18元每斤,今年小麦品质好,基本上都能达到托市收购标准。想省事的地头收上来直接卖,水分在15%以上,也能卖到1.12每斤。”老朱感叹,去年卖8毛,还‘卖难’,今年都是抢着来收购。
“今年灵璧县小麦不完善粒、病穗率都在1%以下,病粒率0.5%以下。”灵璧县直保站副站长任新松介绍,由于赤霉病防控及时,加上灌浆期天气好,今年小麦病害率非常低,““今年我们一个村安排一个技术员,将防控技术、要点宣传到每家每户,由于防治及时,技术到位,今年赤霉病发生率大大降低,实现小麦产量、效益双提升。”
小麦赤霉病是我省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一旦发生,不仅会导致产量大幅下降,而且严重影响小麦品质,进而影响销售。“小麦高产优质离不开赤霉病防治,往年就是吃了赤霉病的亏。”李勇说,赤霉病防治关键就是要抓准时机,用对技术,今年二三月份,就有农技人员提前上门指导,“什么时候防、怎么防、怎么用药,都说的清清楚楚。”
省农委调查显示,今年我省主产区的病粒率在0.5%以下,比上年低0.8个百分点,也远远低于4%粮食收购限制标准。由于赤霉病防控有效,小麦籽粒灌浆充实,千粒重也明显高于上年。
粮食品质不好是往年粮食低价卖难的重要原因,今年小麦品质高,粮食收购企业收购也十分积极。宿州市金海面粉公司拥有日产800吨的生产线,正敞开收购周边刚收获上来的新麦。“今年小麦容重高,平均都在790-800,一级水平。出粉率也高,不像去年小麦赤霉病严重,收购要费很大功夫筛选,加工麻烦,能收购的也少。”公司负责人张岩介绍。
“今年小麦产量质量双提升,主要得益于人努力、天帮忙。”省农委副主任朱永东介绍,今年全省小麦病穗率平均为2.2 %,病粒率平均为0.3%,“因为小麦赤霉病防治成效显著,全省共挽回小麦产量损失125.3万吨,亩均挽回损失35.2公斤。”
防治期间,省农委和各地农业部门加强赤霉病监测调查,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及防控方案,多次派出督导组和万名农技干部包村到户,加强指导服务。同时,加大赤霉病防控资金支持力度,省市县共整合资金1.5个亿,主产区统筹到的赤霉病防控资金接近甚至超过上年“一喷三防”补助资金。“同时,通过组织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赤霉病统防统治,不仅防治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还提高了农药利用率,减少了农药使用量。”朱永东说。
“我省在今年的赤霉病防治工作中,监测预警及时,药剂选用对路,防治效率大大提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丁克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我省大力推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施药机械,高效率使得防治非常及时。同时,还根据防控期间的天气变化,及时调整防控策略,比如不要求淮北麦区开展第二次防治,节本增效,减少农药使用,降低了环境污染。(记者 彭旖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