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记者来到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徐淙祥的麦地,只见金黄的小麦随风摇曳,四辆大型联合收割机已经整装待发,运粮食的大卡车也缓缓驶来。随着一声令下,四辆联合收割机同时发动,向着一望无际的麦田缓缓进发,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被粉碎的秸秆就地抛撒还田。
今年66岁的徐淙祥是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的村民,一辈子都在与农业打交道。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种粮标兵、全国种粮大户……一连串的“国字号”头衔广为业界知晓。
“和往年相比,今年我种的优质麦比较多,像新麦26这个品种种了400亩,每亩单产在1000斤左右,出售价格比普通小麦要高15%到20%。 ”看着丰收在望的麦田,老徐满脸喜悦,滔滔不绝:优质强筋麦,种子公司喜欢收,面粉厂也是抢着要。因为这种小麦打出的面粉特别适合做面条,做饺子皮,面条吃起来劲道,饺子皮耐煮。
家住张槐村前来为徐淙祥收麦的机手张炳银告诉记者:“同样的品种,差不多的地块,老徐的粮食就是比我们打得多,价格还比我们卖得高。 ”
一直以来,小麦种植存在“优质不高产,高产不优质”现象,如何实现高产又优质?徐淙祥告诉记者,高产不高产关键还是看管理科学不科学,现在国家提倡在优质的基础上高产,这更要依靠科技。首先要把握好耕作、种植、施肥等关键环节。多浇一遍越冬水,在控制总施肥量的基础上,多施一遍拔节肥是其中的小秘诀。说起优质高产技术,徐淙祥可谓如数家珍。旧县镇党委书记唐永利向记者介绍,徐淙祥自1972年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后,一直从事农业技术研究、示范与推广工作,2003年起,老徐开始承包土地进行小麦高产攻关,2011年《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手册》编写完成。多年来,徐淙祥累计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86项,出色地完成了95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科技攻关、协作项目,多次荣获省科学技术奖、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高产离不开高技术,老徐用他的实际行动给群众做出了最有说服力的示范。 ”(通讯员 史浩然 记者 安耀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