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记者走进安庆市岳西县响肠镇千佛塔村大塘组村民王德谱家,看到改造一新的房屋内,厨房的柴草被整齐地码放在一起,房间收拾得干干净净,房前小菜园里种着嫩绿的菜秧。
“王德谱家改造花了1万多块钱,因为有危房改造资金补助和村‘两委’的支持,王德谱兄弟俩没出一分钱。 ”村党总支书记胡节来介绍说,王德谱兄弟俩都有智力残疾,共同生活在一栋几十年的旧房子里。因为年久失修,原来的瓦片大量破损,经鉴定是C级危房。考虑到兄弟俩的经济水平,村“两委”制订了局部加固整修方案,并更换新瓦,装上新门窗,内外墙也进行了加固。
安庆地处国家扶贫开发连片特困地区大别山片区,所辖7个县(市)中,有岳西、潜山、太湖、望江、宿松等5个连片特困地区县。 2014年建档立卡时,安庆市共有贫困村375个、贫困人口22万户。
“我市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农村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等贫困家庭,不同程度存在住房安全问题,亟须改造。但是一些农民担心住进了新房又添下新债。 ”安庆市住建局村镇办副主任严强告诉记者,近年来,安庆市着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在精准识别改造对象的基础上,加大保障力度,引导农户合理控制改造面积,尽力而行、量力而为,避免因盲目攀比而加重经济负担。对于自筹资金和投工投料能力极弱、需要政策兜底脱贫的特困户,改造住房按下限标准控制。
安庆市严格执行农村危房改造建筑面积标准,对1人至3人的住户,控制在40平方米至60平方米以内,且1人户不低于20平方米、2人户不低于30平方米、3人户不低于40平方米;3人以上户人均建筑面积不超过18平方米。
在严格落实补助政策的同时,安庆各地还采取对口帮扶、社会捐资等方式,进一步减轻群众改造成本负担。
潜山市水吼镇割肚村村民陈结发,原来住在离中心村3公里外半山腰上,房子是危房,在市区打工的陈结发,不敢回家居住,便长期在潜山市区租房居住。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工作人员动员陈结发家进行危房改造时,他担心改造会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又影响自己打工挣钱。为了打消陈结发的顾虑,当地村干部帮助他在山下协调到一处新址,发动社会力量帮助整理地基和道路,同时,组织党员同志协助组织房屋施工。
在潜山市,像陈结发家这样的“危改”案例有不少。“潜山市贫困户没有一户因为危房改造形成新的债务。 ”潜山市住建局副局长宋煦介绍说,潜山市调动各方力量积极组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通过当地整合协调一部分,群众自筹一部分,动员扶贫单位和社会各界帮扶一部分,保质保量完成“危改”工作任务,确保改造不给群众增加经济负担。
安庆市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实施奖补政策。在山区岳西县,由于农村贫困人口大多外出务工,留守乡村的农民缺乏组织施工能力,在危房改造过程中,不仅面临资金压力,还面临无人牵头组织的压力。为此,2017年以来,岳西县在国家补助标准的基础上,按户均1万元奖补到乡镇,由乡镇统筹使用,帮助困难危改户。
为尽快让危改群众的奖补资金到位,安庆各地提高改造验收的频次。其中,岳西县组成12个验收小组,每个月组织一次验收;潜山市根据群众申请分批组织动态验收。
针对山区居民交通不便的情况,安庆市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尽量协调安排出行较便利的位置建设安置房。同时对农户自建确有困难且有统建意愿的,各地各有关部门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帮助农户选择有资质的施工队伍进行统建。同时,组织抽调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施工现场进行质量安全巡查和指导监督,帮助群众把住质量关。
5月12日中午时分,记者在潜山市水吼镇割肚村大屋组看到,公寓式的房间结合了农村生活、生产实际,既整洁又明亮。此刻,一排农家小屋里飘出阵阵饭菜香。62岁的范银香一边做午饭,一边等着在镇上做工的丈夫回家。“一年前,她和老伴还住在5里外彭崖山上的危房中,来回镇上一次要1个多小时。 ”范银香说。
去年,针对范银香等6户没有能力自己改造的危房户,割肚村实施集中联建、统一代建,建成了这片整齐划一、美观时尚的农房。
为了深入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改善乡村环境,安庆市还将危房改造与人居环境改善相结合,要求各地按规划建设,采取统一规划设计实施,通过镇村实施整体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
潜山市水吼镇和平村地处天柱山脚下。 2017年以来,该村在帮助58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时,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去年,前屋组村民吴胜友在危房改造后,开起了土菜馆,旺季时每月收入8000多元。和平村党总支书记方元祥对记者说:“部分村民依托坐落在村里的天柱山滑雪场和乡村休闲旅游环境开办起农家乐。去年,和平村旅游业产值达到了200多万元,带动村民人均增收13000多元。 ”(记者 胡劲松 通讯员 石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