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消息,合肥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许令顺委员递交了“关于加强城市风道规划设计减轻雾霾的建议”。目前,该建议已经获得公开答复。江淮晨报记者了解到,未来,合肥计划在城区打造4个通风口、9条一级通风廊道、25条二级通风廊道,构建“4+9+25”的通风廊道体系。
通风廊道规划通过专家组验收评审
构建合肥城市通风廊道有利于促进城市空气循环,降低空气污染,从而改善城市通风环境;有利于舒缓夏季热岛效应,切割城市热场,缓解热岛的规模效应和叠加效应;有利于降低雾霾发生频率,提升城市居民的居住与生活品质。国内北京、郑州等城市,已开展通风廊道研究、规划。
2018年,合肥市政府提出开展城市通风廊道规划设计工作。
该项目由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合肥市气象局牵头组织,于2018年下半年开始正式启动。今年6月底,该项目通过专家组验收评审。按照合肥市气象部门在对政协提案答复中透露,“该项目计划2019年8月前完成,向合肥市政府提交最终成果。”
构建“4+9+25”的通风廊道体系
根据合肥市通风廊道规划研究项目初步成果,通风廊道体系的构建和通风廊道影响区的管控两个方面。该项目首次划定了主城区通风廊道,提出了“水网、路网、风网”三网融合的规划理念、分区管控的实施路径、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规划,合肥市区将在融合水网、路网、风网的基础上,在城区打造4个通风口、9条一级通风廊道、25条二级通风廊道,即“4+9+25”的通风廊道体系,将通风口地区、生态冷源的新鲜空气和冷风借助通风廊道引入城市内部,改善城市风环境和热环境,让城区居民也能享受到新鲜空气、减少热岛困扰。
其中,一级廊道贯穿整个城市,沿低地表粗糙度区域和通风潜力较大区域,连通绿源与城市中心,打通城市热岛强度高的区域;二级廊道沿低地表粗糙度区域和通风潜力较大区域,连通绿源与密集建成区、相邻的通风量差异较大的区域,弥补城市主通风廊道没有贯通的区域。
未来拟对通风廊道影响区进行分区管控
值得一提的是,该规划将通风廊道影响区分为生态管控区、污染产业控制区、未建重点控制区域、已建重点控制区域四个区,制定差异化的管控对策,并通过管控图则的形式予以落实。
其中,生态管控区是指位于廊道内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边界控制参照城市绿线管控标准。污染产业控制区是指位于通风廊道主导风向上游的产业用地区域,在风道所经区域禁止布置有热污染和严重空气污染影响的工业门类。
未建重点控制区域强调将指标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及建筑设计进行落实,切实指导廊道内未建区的规划建设。已建重点控制区域是指位于廊道内的已建设用地,根据可改造度的高低采取差异化的策略。
规划提出,可改造度低的区域可建设街心绿地、布置屋顶绿化,增强通风能力;可进行城市更新改造的区域,要求控制建设用地比例、建筑密度、开放度等指标,通过气候可行性论证,以减小对风速的削弱作用,引导风渗透进入周边地区。
晨报记者 方佳伟 实习生 吴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