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红色故土看发展” 安徽知名作家在定远举办采风活动

时间:2019-08-08
“红色故土看发展”采风活动团合影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7月26日――27日,“红色故土看发展”采风活动团一行走进定远古城,数十位知名作家深入藕塘、大桥、吴圩等乡镇,收集素材,进行文艺创作,展现“三色定远”的新气象、新面貌。

深挖资源串点成线 革命圣地传承红色精神

80多年前,在藕塘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历经了无数的炮火纷飞,承载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如今,走进藕塘烈士陵园,松柏青翠,庄严肃穆。抗战的烽火岁月虽已远去,但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却传承至今。

藕塘烈士陵园
采风团参观藕塘烈士陵园(李静娴 摄影)
中原局会议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确立“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后,藕塘便成了皖东乃至整个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中心。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张云逸、徐海东、罗炳辉等都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

纪念馆内,采风团老师一边聆听讲解,一边用手机记录珍贵史料。“那么多革命先烈前赴后继,击退日、伪军的进攻,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用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保卫了抗日根据地。”安徽省写作学会副会长许若齐听完后,感慨于定远丰富深厚的红色历史文化。

中原局会议旧址内,采风团在仔细聆听讲解(李静娴 摄影)
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

民国风的青瓦白墙,陈旧的历史物件,革命家们的黄铜像……沿着“红色旅游”线路,采风团一行来到中原局会议旧址。全面抗战时期,刘少奇同志曾在这里连续召开了三次中原局会议,贯彻了中央方针政策,扭转了被动局面。

作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之一,2009年在旧址上恢复建设纪念馆,按照原貌建设三幢三进房屋,内设五个展厅,再现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

刘少奇卧室内,曾经睡过的拔步床和其他生活用品都基本保存完好,就连床后的“秘密通道”都如出一辙。抚摸着岁月的老物件,许若齐不禁喃喃:看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真实生活和战斗的样子,是对革命传统、红色精神最好的传承。

天气骄阳似火,36度的高温下,采风团站在王小庙无名烈士陵园面前瞻仰,内心更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这里共有174座坟墓,安睡着700多名新四军无名烈士,是迄今为止全国最大的新四军无名烈士墓群。安葬于此的90%为山东兵,基本只有16、17岁,刚投入战争的他们没有经验,只知道消灭敌人,不知道保护自己。”“守墓人”朱世文介绍到此处时,声音哽咽,采风团的老师们个个神情严肃、思绪万千。

昨日的定远,沉甸甸的历史为她涂抹了浓厚的革命氛围,今日的定远,整合红色旅游资源,以点串线,让革命遗址焕发新颜。

智能工业引领产业升级 智慧城市打造宜居环境

采风团在华塑股份有限公司合影
定远县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

彩旗飘扬、塔吊林立、厂房整洁……走进定远炉桥镇盐化工业园,好一派现代化园区的繁忙景象。

在华塑股份有限公司,一个橘黄色“大型机器人”吸引了采风团老师的注意,只见它在灼热的火炉内不知疲倦地伸缩翻转,仿佛“统治”了这台“小型火焰山”。

原来它是华塑股份去年引进的“出炉机器人”,负责在1000多度的炉内将焦炭、石灰煅烧成电石。“原先每个出炉口至少需要两名工人在四五十度的炉台上配合操作,而现在所有设备仅需一人动动手指,便可实现开炉眼、带钎子、堵炉眼等一系列操作。”华塑股份上市办主任崔得立介绍说,这无形之中在电石炉和工人之间搭建了一道“安全墙”,解放了人力,也提高了效率。

智能化的设备在华塑可谓是屡见不鲜。氯碱厂的中控室,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触角延伸到PVC、烧碱、水泥、电石等生产的各个环节,实时采集生产过程的数据,确保决策调度安全有序,发挥效益最大化。

依托华东地区最大的定远东兴盐矿,一粒盐搅动了定远的亿元级工业产业。未来,华塑将继续“做优做精电石产品和氯碱主业,稳步发展乙炔化工和精细化工”,推进“双百企业”改革,实现“中华第一塑”的宏伟目标。

智能化技术为定远工业产业化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同时也为社会发展赋能。大数据架构起定远的“城市大脑”,助力生活更加美好。

在定远县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的大屏幕上,县城83处重点监控点和公安“天网工程”城乡1800多处监控点的实时情况一目了然。“我们通过视频监控、30位采集员现场拍照,形成一张城市管理的大网,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反馈问题。”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工作人员说。

“太先进了。”大数据中心的高效精准令新安晚报文化频道主编马丽春赞叹不已。“‘一张图’的构建让定远有了智慧城市的模样。”

作为第三批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之一,定远县创新地将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城市综合运营管理中心、应急指挥调度中心的功能进行整合,加快智慧管网建设,营造生态宜居新环境。

产业扶贫打通致富路 美丽乡村入画来

吴圩镇九梓非洲菊基地
采风团老师参观定远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创新创业服务中心

行驶在吴圩镇的公路上,满目的绿色一眼望不到头。来到吴圩镇九梓非洲菊基地,大棚里的非洲菊在夏日里争相绽放,格外艳丽,而两年前这里只是一片水稻田。

“自从种起了鲜花,不仅周围的环境美了,农民的腰包也鼓了。”九梓村村支书李廷中算了一笔账:原先种植水稻每亩地利润1000元,现在一亩地能赚2万元。在这里长期干活的贫困户每天工资80元,一年2万多收入,一下子就脱贫摘帽了。

目前基地占地150亩,133个大棚,种植非洲菊、尤加利、勿忘我、洋桔梗等花卉。“花卉一年四季都能种植,夏季一个星期便能开花,冬季也只需要半个月。”李廷中介绍,基地已形成水肥一体化灌溉、冷链运输等一条龙服务,花卉销往上海、苏州、合肥等多座城市。

九梓村盘活鲜花产业链,通过大户带动当地农户种植和就业,达到扶贫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定远人民摆脱思维局限,打破固有传统农业,从产业扶贫上开拓出了新路径。”热爱泥土的编辑王金萍看到眼前欣欣向荣的景象,不禁为定远人民的创新思维点赞。

稻虾米、土鸡蛋、池河糕、定远卤鹅、小龙虾……在定远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创新创业服务中心的展厅里,各类带着泥土味儿的农产品琳琅满目。

定远是农业大县,农产品品质好、种类多,发展农村电商是定远县扶贫工作的重要举措。

“原先这些浓郁特色的农产品只能在本地销售,效率低,利润少。而现在我们的产品销售几乎覆盖到全国各地。”定远县网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星介绍,他们正在积极推动农产品的互联网销售,帮助贫困户进行电商创业。

“我们通过扶贫商城、萌农记拼多多商城、虾米乐园淘宝店等线上平台已经汇集了全定远县22个乡镇144款农产品。”借助“互联网+农业”的这趟顺风车,2018年,郭星所在的网萌线上销售额达到1100多万元,最近半年线上交易订单超过10万份,销售额突破六百万。

在脱贫攻坚冲刺阶段,定远县通过政府与社会力量的联动协作,以多元方式打好“绿色扶贫”组合拳,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的安徽样板。

两天的时间,采风团一行深入了解定远的红色历史文化、产业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丰富成果,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大家对定远最深刻的印象。“我们一路走来,从定远东南部到中部,最后到达西南部,看到定远工业、经济、环境、精神面貌等各方面的变化,算是一次有意义的定远深度游。”安徽省文联副主席许辉表示收获良多,他希望外地人多到定远来,看看这里的红色历史,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记者 徐慧媛)

  • 上一篇:国字号赛事来到家门口 合肥“种子”选手积极备战
  • 下一篇:以武会友 论剑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