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安徽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交卷” 这些成绩很亮眼

时间:2019-08-14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从“百废待兴”到“百业兴旺”、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从“创新追赶”到“创新引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在党的领导下,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8月14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安徽专场新闻发布会。( 徐国康 摄)
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许梦宇 摄)。
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回答记者提问。(许梦宇 摄)
记者提问(许梦宇 摄)

8月14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安徽专场新闻发布会。安徽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锦斌,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介绍安徽发展情况,并围绕创新、长三角一体化、环保、脱贫攻坚、农村改革、制造业、营商环境等话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创新: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方阵

安徽面向最前沿,推进关键领域自主创新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迈进,大科学装置建成数量居全国前列。2018年全省输出、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增长28.7%、31%,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方阵。

从中国第一台VCD、第一台微型计算机,到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全球首台量子计算机、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全球最高液晶显示世代线、全球最薄0.12毫米触控玻璃,一项项“世界第一”展现了安徽创新的“闪光轨迹”。

传统产业方面,“铜墙铁壁”脱胎换骨,海螺集团和铜陵有色今年首次跻身世界500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芯屏器合”异军突起,成为安徽新的产业标识。

制造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12年居全国前列

安徽7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省域印证了新中国成立70年的伟大成就。

从GDP上看,安徽GDP由1952年的22.9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万亿元,现价增长约1309倍;人均GDP由78元增加到47712元,现价增长约611倍。

从产业结构上看,新中国成立初期,安徽一产占比75%以上,工业占比仅7.9%;到2018年,一产占比降至8.8%,工业占比达38.9%,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先进制造挺起安徽工业脊梁。

作为新兴工业大省,安徽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12年居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40%,高新技术企业数达到5400多家。

农村改革:全省超过7729个村开展“三变”改革

安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近年来在农村改革上依然走在前面。

在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方面,安徽是最先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省份之一,2016年提前一年完成改革试点任务。全省所有涉农县(市、区)都建立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交易平台和统一的合同规范,全省农村承包耕地流转率达到46%。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目前全省已实施改革的村(居)达11731个,占总村数的73%;量化集体资产238.2亿元,共有647个村实现分红,累计分红1.64亿元,村均分红25.3万元。

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农民长期分享集体资产收益。目前,全省开展“三变”改革的村达7729个,占村(居)总数的48.1%。参加改革的村集体收益平均增加5.1万元、参与户户均增收1000多元。

长三角一体化:安徽与苏浙15条省际断头路开工建设

当前,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如火如荼。安徽树牢“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从最有共识的事、最需要率先突破的事、最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事入手,谋划推进30个重大工程建设,与沪苏浙主动对接、重点对接、精准对接,力争多出示范化成果。

黄山融入杭州、接轨上海,上半年各层级与杭州都市圈交流互动了1200余次,平均每月就有200次,黄山等毗邻市县的招商引资项目八成以上来自于沪苏浙。安徽与苏浙的15条省际断头路开工建设;合肥市民拿着手机,就可以在上海、杭州、南京扫码坐地铁;马鞍山、滁州、六安、芜湖的市民在上海看病,医保门诊费就能直接异地结算。

环保:长江干流安徽段水质连续6年保持为优

安徽生态资源富集,为保护“好水”,安徽全面实施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三道防线”管控措施,长江干流安徽段排查掌握的排污口全部实现智能化在线监控,干流水质连续6年保持为优。2018年全省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87.6%,城市、县城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分别达94.9%和94.6%,PM2.5年均浓度同比下降12.5%,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4.3个百分点。

为养育“好山”,全面推行林长制改革。目前全省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52122名,守护着近400万公顷森林、100多万公顷湿地,去年新增造林140多万亩,林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实现了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这是养育“好山”。

2018年全省生态环保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42.1%,单位GDP能耗下降5.4%。

脱贫攻坚:441.6万贫困人口脱贫

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安徽共有441.6万贫困人口脱贫、2936个贫困村出列、22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从9.1%降至0.93%。

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量部分,有一半以上用于贫困革命老区,确保老区群众与全省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大别山革命老区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104.4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17.6万人,以金寨县大湾村为代表的一大批贫困村脱贫出列。

组织开展“四带一自”产业扶贫,让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

民生:2018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居全国第三、第四

每年新增财力的80%以上用于民生领域,去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分别位居全国第三、第四。

完成7.2万公里的农村道路畅通工程,过去是行政村“村村通”,现在较大自然村也实现了“村村通”。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7年,是安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生态环境改善最为明显、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高的时期之一。

  营商环境:2018年安徽市场主体达到445万户

安徽深化“放管服”改革、创优营商环境,让安徽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获得感最强的省份之一,让各类市场主体在安徽创新愉快、创业愉快、创造愉快。

在审批事项上,动态推进政府权责清单的优化,按照该减必减、能减尽减的原则,最大限度推进政府权力“瘦身”,最大限度压缩权力清单长度。2018年,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减至197项,是全国最少的省份之一。

选派近3万名干部深入33万多家企业,在资金、人才、科技、土地等方面,主动为企业解难纾困,既提高营商环境的吸引力、竞争力,又增强营商环境的可及性、可得性。

党建:每年开展一次警示教育

党是根本保证。安徽坚持以大学习、大宣讲、大培训、大调研、大落实为抓手,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以每年开展一次警示教育为载体,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忠诚干净担当为标准,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以“一抓双促”为引领,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动全省上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在全省开展“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上半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915个、处理1428人、处分545人,坚持了重在教育,第一、第二种形态处理占比97.2%。

针对基层反映强烈的“多推虚浮”问题,全面落实“基层减负年”工作举措,聚焦减量提质、减痕提效、减压提神,下大气力为基层“减负松绑”,上半年省市县三级开会发文等均大幅下降,其中省一级发文、开会、督查检查考核同比分别下降34.9%、37.5%和86.7%。(记者 郑晓敏 彭旖旎 许梦宇 丁力 李浩)

  • 上一篇:安徽着力“四个创新” 实现创新“一子落”发展“满盘活”
  • 下一篇:干部驻村落实各项帮扶举措 “四个精准”推进脱贫攻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