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据皖江在线报道, 出厂价每斤2.1元、2.2元,成本每斤却要3.2元、3.2元,从1月份开始,诗城鸡蛋价格“跌跌不休”,一路回到20年前。蛋价便宜了,老百姓叫好,养殖户却仿佛“吊在悬崖边上”。每卖一斤亏一元,有养殖户半年亏了100多万,而这种“养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日子却不知道何时是个头。
半年亏了100多万卖得越多赔得越多
6月5日上午,位于慈湖高新区杨坝村的鑫欣禽业公司养殖车间里,一枚枚鸡蛋顺着输送带缓缓输出,站在输送带终端的阮国军把鸡蛋一个个拣起,轻放进右手边的塑料筐里。而此时,车间门口已堆着十几个装满鸡蛋的筐子。
鸡蛋越来越多,身为公司老总的阮国军的眉头却渐渐紧锁。“出厂价2.1、2.2元一斤,成本每斤却要3.2、3.3元,每卖一斤我就亏一元钱。”阮国军算了下,厂里养了9.8万只成鸡,每天产蛋8000多斤,相当于一天亏8000多元,半年下来,他已经亏了100多万。
从事家禽养殖20年,也经历了很多次“跌跌涨涨”的鸡蛋价格怪圈,但阮国军觉得这次对自己的打击最大,就像“吊在悬崖边上”。“价格回到了20年前,我刚开始养鸡时的水平,但那时候成本价才1.1、1.2元,出厂价2元我还能赚到钱。”
阮国军很无奈,养了这么多年的鸡,即使是在禽流感刚刚出现的2013年,他也没有低于成本价卖过鸡蛋,而现在价格已经低至“冰点”,雪上加霜的是,即使这种低得不能再低的价格,销路还是个问题。
“前半年都在滞销,能卖出六成算好的,最近在马鞍山市农委的支持下,拓宽了销售市场,销售情况有所好转,每天能卖出八成,但仍有两成卖不出去。”阮国军的客户群里有多家学校食堂,翻着桌上的日历,他长叹了一口气,学校陆续放假,销售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祸不单行的是,鸡蛋不好卖,成鸡也成了“烫手山芋”。本月开始,安徽省开放活禽市场,阮国军开始往外销售成鸡,但是价格却叫他伤心。“3元钱一斤,一只鸡才卖10几元钱,而一只鸡的成本价要摊到35元。”
不仅仅是阮国军,马鞍山几乎所有的家禽养殖户都在遭受价格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位于含山县清溪镇的农源家禽养殖基地也养了十几万只鸡,老板吕达龙最近“急得睡不着觉”。鸡蛋积压了半个月走不掉,算了算,每个月要亏损40余万元。
盲目扩张、市场需求收窄是主因养了20年鸡,阮国军也经历过“火箭蛋”的辉煌,2014年中秋节至2015年上半年,鸡蛋价格一路高歌,最高峰时出厂价达到每斤6.2元。2016年之后,价格渐渐回归常态,虽然挣得少了,但对于养殖户来说,总归还能挣到钱。
令他没想到的是2016年春节前后,鸡蛋价格会出现“大缩水”,从每斤4元多跌到每斤3元多,再跌到每斤2元多,最低谷时甚至卖到每斤1.9元。阮国军觉得,今年以来,鸡蛋价格暴跌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H7N9流感的影响,市民由于恐慌心理,不敢吃鸡蛋,导致鸡蛋消费市场收窄。二是2014年之后市场行情好,更多资本进入家禽养殖行业,原有养殖户也扩大养殖规模,导致供大于求。
阮国军分析的这两个原因,也得到了马鞍山市农委畜牧办主任谢长明的认同。谢长明说,2014年,马鞍山市的家禽存栏量是717.97万只,2015年,这个数字增加到773.5万,而2016年则达到775.6万只。
除此之外,业内人士和养殖大户还认为,鸡蛋价格持续低迷与今年各地划定畜禽禁养区、限养区等举措有一定的关系,这些区域内的养殖企业要尽快淘汰生鸡,导致大量鸡蛋、生鸡同时进入市场,从而进一步拉低了价格。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全市家禽存栏量减少至565.84万只,比2016年同期存栏量降低近三成。
养殖户转型升级谋出路订单农业将是发展方向
虽然嘴上喊着如果能转手就退出,但阮国军却在暗暗寻找出路。“经历过非典、流感等紧张时刻,我渐渐认识到,企业要经受住各种风险,就必须转型升级。”他说,以前,他只重视生产,对品牌的创立和销售终端渠道的打通完全不放在心上。今年,产品滞销之后,他开始认识到,品牌效益和终端客户市场维护的必要性。通过近半年来的尝试,虽然价格依然很低,但产品销售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度过了最困难的滞销期。
“我们创立了‘秀山湖’品牌,借助这个品牌扩大了终端市场。”阮国军说,品牌为他们争得了客户,品牌也为他们争取了价格优势。“比如土鸡蛋,如果按批发价,只能卖2元多一斤,但有了品牌,进入超市,能卖6元一斤,市场反映还非常好。”
养殖户们绞尽脑汁谋出路,马鞍山市农业部门也在思考怎样帮助养殖户走出农产品价格周期性怪圈。谢长明说,农业部门正在积极引导养殖户发展网上销售、订单农业以及向下游加工业延伸,根据订单来生产,把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但谢长明也坦言,发展订单农业并不容易,因为订单企业对产品的要求较高,如产品的规格要一致,产能和品质要完全保证,资金回笼慢等,有些规模企业就不太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