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徽墨、歙砚、徽州文献、新安书画……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内的国家级藏品件件都是宝,无不让人感叹徽文化的博大精深。可如果要按“镇馆之宝”来评定,非该馆国家一级文物――北宋“文府”墨锭莫属。10月13日,“家在江南”主题采访团在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采访得知,这锭在北宋时期制作的“文府”墨已有千年历史,墨历经千年水中浸泡而大体未变,堪称罕见。作为水中出土文物,在我国墨业是首例。
镇馆之宝水中浸千年
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讲解员汪文优介绍,目前收藏有国家一级文物34件、二级文物144件、三级文物3913件,件件都是“宝物”。“这里是安徽省内继省博物馆之后的第二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安徽省内目前地市级唯一的一家一级博物馆。”
众多“宝物”中,要说“镇馆之宝”,非“文府”墨莫属。“‘文府’墨是目前国内考古发现出土唯一的北宋时期墨锭。”汪文优用这句话涵盖了“文府”墨的历史价值。
透过展品水晶玻璃,记者看到这锭墨并不起眼,汪文优介绍,这件徽墨珍品长8.3厘米,宽2.7厘米,厚0.9厘米,重18.2克。虽然尺寸平平,但它却是从千年前的北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
1978年,黄山市祁门县城区的茶科所基建工地施工中,施工人员发掘出了一座古墓葬。考古人员在墓葬清理中发现了金丝楠木棺椁,说明了墓主的身份富贵。又透过一些出土的文物,确定该墓葬大致是北宋时期的。“最后,挖掘人员在棺底积水里竟发现了一个锭墨。”汪文优说,墨呈扁长方形,墨的上端残缺五分之二,中部裂为两截,由于正面残留楷书“文府”二字,故命名“文府”墨。
“文府”墨曾东渡日本展出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经专家考证,这锭“文府”墨为北宋时期制作,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堪称罕见。作为水中出土文物,在我国墨业也是首例。
据介绍,1985年4月,安徽省文房四宝东渡日本展出,徽州的“文府”墨因为其很高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引起了日本文化界高度关注,诸多疑问也随之而来,尤其是千年不变的徽墨究竟如何制作出来的?
“徽墨在选材和制作技艺上都达到了极致。制作出来的徽墨“坚如玉、纹如犀、色如漆”。”汪文优介绍,“文府”墨能在积水里保存千年大体未变,毫发未损,其中奥妙也就在于精选了上等材料和采用了精湛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因为有了墨,我国历代书法名家的珍贵书画品得以保存,光耀千年。”汪文优说,众多的典籍和拓片也得以流传于世,才有了我国雕版印刷术的普及,“徽墨里,藏了一座徽州古城,也阅尽了灿烂的徽州文化。”
徽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力
徽州与江南山水相连,徽文化对于江南文化有怎样的影响与促进?当日,安徽师范大学教授王习胜告诉记者,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家园,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基础。“徽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支力,徽文化使江南文化更精彩。”王习胜表示,徽州与江南山水相连,相互影响,徽州文化丰富了江南城市文化,徽商所体现的艰苦奋斗、不折不挠、回馈社会、重学信教等精神内涵和宝贵品质,更助推了长三角的社会转型。
王习胜认为,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着力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挖掘好、利用好丰富的江南文化资源,持续深化区域文化的交流交融,积极推动区域文化的协同发展,持续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记者 吴洋 张毅璞)
【专栏】地市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