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晚报讯 创新推出入河排污口治理长负责制度(简称“排长制”);在全省率先探索实行林长制;在全省率先实行地表水质生态补偿机制。如今,PM2.5和PM10年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6.7%和11.7%……9月25日,合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打造生态强市绿色发展新样板”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系列合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成效。
以创新为基石开创“合肥治理”模式
排长制是合肥的创新做法。
继河长制之后,合肥建立入河排污口治理长负责制度,全市157个入河排污口共设立由乡镇(街道)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的“排长”102名,解决了治水“最后一公里”的落实问题。
借鉴“新安江模式”,合肥在全省率先实行地表水质生态补偿机制。2019年1-7月,相关县(市)区、开发区累计支付地表水污染赔付金合计6795万元,获得生态补偿金合计5205万元。
同时,合肥市还推行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机制,季度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不降反升的县(市)区、开发区需缴纳生态补偿资金。2019年上半年,市级需补偿辖区大气生态补偿资金800.3万元,收缴县、区大气生态补偿资金113.8万元。
环巢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成为“合肥创新治理”的样本之一。
合肥以巢湖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了统一管理机制、源头管控机制、建设管理机制、项目评估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等,形成了以理论体系、关键技术、体制机制、工作方式四大创新为主要实践内容的巢湖治理模式。
环巢湖治理是在既无成功先例可循,也无现成规模可搬,更无捷径可走的情况下开展的,每走一步都伴随着改革和创新。比如:在治理过程中创新乡镇污水处理建设模式,打造设计-建造-运营一体化;创新巢湖治理资金投入机制,设立环巢湖项目资金池;组建巢湖研究院,加强与专家学者的合作交流,发挥专家咨询作用。
以成效为落脚点打赢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
打赢环境保护这场硬仗,最重要的是维护水质、净化空气、保护土壤。
近年来,合肥市以控源截污、节水净水、生态修复为重点,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全市水环境持续好转。2019年1-8月,派河、十五里河治理成效显著,南淝河治理也取得一定成果,丰乐河、杭埠河、柘皋河、白石天河、兆河、双桥河等河流水质保持优良。水源地保护整改工作全面完成,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
净化空气方面,合肥下大气力全面整治涉气环境问题,PM2.5、PM10年均浓度已实现连续5年“双下降”。全市强化控煤、控尘、控气、控车、控烧等“五控”措施,严格落实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六个百分百”。2019年上半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66.3%,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保护土壤方面,合肥市建立固体废物污染防控长效机制,全面调查固废企业清单,深入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扎实开展固体废物排查整改,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处置行为。截至目前,全市468家土壤污染重点行业企业清单核实完毕,85家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签订了土壤污染防治责任书。
围绕“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定位,合肥坚持创新做法,多措并举打造绿色城市,近些天朋友圈刷屏的“合肥蓝”正是最直接的佐证。
(通讯员 李孝林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见习记者 赵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