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看江淮,梨园吐芬芳。 8月31日至9月4日,来自全国各地的20多位中国戏剧名家走进合肥、岳西,进行主题展演、基层采风、文艺辅导及慰问老区,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全国戏剧名家看安徽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
名家荟萃,倾情献唱基层
9月2日晚,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西、福建、河南、四川、陕西及安徽的22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齐聚安徽大剧院,为我省劳动模范、道德模范、先进工作者代表和交警、城管、环卫、医护等一线干部职工共1000多名观众献上丰盛的戏曲大餐。
从王艳的京剧《贵妃醉酒》到俞玖林的昆曲《牡丹亭》,从曾静萍的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到齐爱云的秦腔《天女散花》,从华雯的沪剧《挑山女人》到何云的黄梅戏《党的女儿》……老中青名家云集,新老戏次第登台。上海京剧院京剧表演艺术家唐元才和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共同演绎一首京黄交响《中国舞台》,融汇韵味醇厚的京剧和悠扬婉转的黄梅戏,将演出推向高潮。
整台演出既展现了京剧、昆曲、豫剧、黄梅戏等戏迷众多的剧种,又彰显了合肥观众较少接触的蒲剧、眉户剧、锡剧、扬剧、淮剧的艺术魅力,更让观众领略了各个剧种名家大家的风采。中国戏剧“二度梅”获得者、天津评剧院院长曾昭娟说:“戏剧从群众中走来,也要走进群众中去,接受群众评价。我很荣幸把自己的拿手好戏送给基层一线群众。 ”
江淮采风,感受时代风貌
“这不是马毛姐嘛! ”9月1日上午,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著名影视演员、越剧名家何赛飞看到小英雄马毛姐的照片,惊喜地拉同伴过来观看仰慕已久的偶像。“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我一路心潮澎湃。没有先烈流血牺牲,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努力创作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 ”何赛飞说。
走进安徽名人馆,温故老庄、“三曹”、包拯、朱元璋、邓稼先的故事,仰观历史天空中灿若星辰的安徽名人;探访科学岛,了解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等前沿知识,倾听“哈佛八剑客”科技报国的佳话……连日来,艺术家们行走江淮大地,近距离接触安徽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创新文化,感受这块土地上厚重的文化积淀和蓬勃的发展活力。
在安徽创新馆,艺术家一行通过实物、模型、数字沙盘及声光电等多媒体方式,详细了解我省创新发展的基因、创新发展的动力、创新发展的成果和未来。唐元才一路仔细聆听讲解员介绍,连连感叹道:“两个字――震撼!一路采风令人大开眼界,安徽太棒了!文艺创作必须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科技创新成果为安徽文艺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 ”
文艺轻骑兵,欢乐送进老区
革命老区岳西县,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9月3日至4日,艺术家们先后来到响肠镇、黄尾镇,瞻仰大别山烈士陵园,调研旅游扶贫,举办文艺辅导,更和当地基层文艺工作者一起开展两场精彩的慰问演出。
孩子太小,老人抱着;没有座位,索性站着。艺术家每到一地,村中的广场上都会聚满热情的乡亲。从许爱英的眉户剧《闪扁担》到何云的黄梅戏《女驸马》,再到王丹红的徽剧《断桥》,城市大剧院才能欣赏到的名家名段,来到了老区群众中间。黄尾镇众多中小学生专门前来“取经”,一位位戏剧名家上起了别开生面的戏剧公开课,手把手教学生手眼身法步,播下中华优秀传统戏曲文化的种子。
没有华丽的舞台,直接走进村中朴实的广场;没有璀璨的灯光,顶着太阳露天歌唱;没有精致的妆容,和村中百姓一样穿上朴素的衣裳……成都市川剧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王玉梅直言这次演出经历不一般:“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我们要做新时代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村里和乡亲手牵手、心连心,把优秀的艺术作品送到他们中间。 ”(记者 张理想 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