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阔步走向新时代的新小岗

时间:2019-10-22

央广网滁州9月6日消息 在小岗村大包干责任制的旧址,依然保留着建于1973的茅草房。1978年的一个寒夜,在这间茅草屋里,十八户农民签订“秘密协议”,按下了鲜红的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深化农村改革,小岗精神再出发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小岗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一直在农村改革中发挥着示范作用。去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人均分红也在逐年增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动力显著增强。

就在今年,小岗村实施了8000亩田园综合体高标准农田治理,实现了“小田变大田”,“一家一块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100%。小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正式挂牌,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村命名的国家级园区。

程夕兵是小岗村有名的种粮大户,现在他不仅把流转土地的面积增加到了500多亩,还与安徽科技学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物联网、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共建绿色有机生产基地。

只要一有时间,程夕兵就会去麦田里待着,“望着绿油油的麦田,心里就特别踏实,就能看到希望。”程夕兵告诉记者,“现在小岗村的土地90%以上都平整了,下一步我们要用机械来替代人工插秧,收种,我们要从规模化走向现代化。”

除了传统种粮以外,程夕兵在安徽科技学院的技术支持下,还在小岗的农田里探索稻虾共养、稻蟹共养等新型种植模式,效益良好。

由于虾的价格比稻的价格还高,一亩地可以收益150到100公斤算,市场价格在30到40块钱一斤。很多小岗村村民开始稻虾共养,稻蟹共养,殷玉容便是其中之一。

从一开始的传统养殖到后来开始尝试新型种植模式,尝到“甜头”的殷玉蓉愈发“胆大”起来。就在今年,当她得知可以建立合作社,以土地入股共同经营后,立即联合了当地的43户村民,把原本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经营。

“把土地放到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土地。除了每年可以拿到每亩400块的保底之外,还可以分红。”殷玉蓉说。

在合作社入股的农户可以获得“三金一补”收益,“租金”即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直接收益(保底金每年400元/亩)。“薪金”即可以在合作社务工获得劳动报酬,“股金”即合作社经营收益分红,“补贴”即国家农业“三合一”补贴。

据悉,小岗村现在土地流转面积已接近9000亩,占到全部耕地的六成以上,同时还累计培育出特色农业种养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多家,特色种植也从小到大、从弱变强,成为全村百姓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互联网电商+科技企业为“新小岗”铺路

“才经营近半年多的时间,每个农户的增收平均达到1000多块钱,高的能达到2万多。”凤阳小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辉说。

走进“互联网+大包干电商”,小岗村的农产品整齐得摆满了货架,通过这个电商平台,小岗村的一些农品打开了销路,村民的腰包也跟着鼓起来了。

“互联网+大包干电商”不仅帮村集体增收,帮助农民增收,还能给农户开通网店。”王辉说。

如今,小岗村不光乘着互联网的东风发展,这里还规划了占地100多亩的植物工厂和现代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发展起高科技产业,激光导航叉车、重载舵轮AGV。

严余山是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的儿子。今年刚40岁的他早年在深圳、北京、上海打拼过,曾经做过节能产品,对科技创新一直抱有极大热情。

从外面回到家乡后,他创办了科技公司。虽然才成立几个月,但是公司已经接到了很多订单。现在,他准备先利用村里闲置的一处厂房生产机器人。同时,新建厂房也在建设中。

“现在,我们要走科技创新的路子,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小岗村需要发展现代农业,更需要科技创新。”严余山说。

现在,小岗村共培育合作社20个、家庭农场3家、龙头企业2家。以产业园为主引擎带动二产做强,小岗产业园划归小岗村统一管理运营,总投资10亿元的小岗盼盼食品项目和总投资1.8亿元的蒸谷米项目建成投产,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齐头并进。

1978年冬,小岗村18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险在“分田到户”契约书上按下鲜红手印,实施了农业“大包干”。从而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小岗村因此被誉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40多年后,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依旧保留着当年“敢为天下先,敢想敢干敢担责任”的精神,这种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正引领着小岗村阔步走向新时代。(记者 张宣剑)

【更多新闻】网聚美好安徽 见证五大发展

【专题】网聚美好安徽 见证五大发展

  • 上一篇:【70年安徽影像】智能制造引领家电产业升级
  • 下一篇:广德:“死磕”营商环境 将长三角区位优势“变现”为发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