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工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近日出台的《安徽省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和智能船舶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1年)》提出,以提升造船质量、效率和效益为核心,以关键环节智能化改造为切入点,以现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船舶技术跨界融合为主线,夯基础、补短板、促创新、推示范,推动船舶工业智能化、绿色化、专业化、集聚化发展,打造全国内河船舶生产基地,提高我省船舶工业发展水平。
补短板――推动船舶产业转型升级
8月30日,在芜湖造船厂,船体部组件机器人工作站项目投入使用。该工作站不仅可以代替人力焊接,实现流水线作业,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实现精益焊接,提升船舶建造水平。芜湖造船厂总经理张钊说,该厂已正式启动造船一体化管理平台,大力实施从设计、计划、生产、物资、物流、质量及成本等业务的一体化、全过程的数字化管控,以平台建设推动现代造船模式和流程优化,实现向精益造船转变。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未来船舶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智能船舶具有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等显著特点,是未来船舶发展的重要方向。 ”省经信厅船舶行业管理处处长李天浩告诉记者,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推进智能船舶发展,获得了政策层面更大力度的支持,正越来越多地成为造船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自觉选择。
据了解,从全国看,船舶工业近年来发展迅速,骨干船舶企业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智能化转型的探索工作,智能科研攻关取得积极进展,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初显成效,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和产业基础。但总体上,我国船舶制造业仍处于数字化制造起步阶段,关键工艺环节仍以机械化、半自动化装备为主。
从我省看,安徽船舶工业主要以内河船舶制造为主、海洋船舶制造为辅,经过长期发展,全省形成了一定产业规模和配套体系,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企业对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和智能船舶的认识不够,不同流域间发展不平衡,存在技术储备不足、专业人才缺乏、信息基础薄弱等突出短板。
去年底,国家工信部等部门先后联合印发《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从顶层设计推动船舶工业智能化发展,要求企业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造船技术深度融合,逐步实现船舶设计、建造、管理与服务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贯彻国家“双智行动计划”,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方案》。
“国家推行两个‘行动计划’,对加快我省船舶产业结构调整,促进造船模式由粗放到精细、传统到现代、低质到高效的转变,推动行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省经信厅负责人说。
夯基础――实现船舶智能制造突破
蚌埠市神舟机械有限公司是淮河流域规模最大的造船厂。目前,神舟机械所在的泰富华东智能制造产业园,正积极打造“智能化设计,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服务”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力争在蚌埠形成产业链完整、产业配套齐全、科研开发集中的智能制造产业区。
目前,我省已把智能化作为船舶工业长期的发展方向,立足现状、放眼长远,着力优化产业布局,加强产业系统性、科学性规划设计,加快船舶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在产业结构上,不追求大而全,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培育特色鲜明的船舶工业集聚区和“专精特新”船舶企业。
《实施方案》提出的一个主要发展目标是:经过三年努力,船舶及配套企业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水平明显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和智能化车间建设取得突破进展,建成1个至2个具备行业标杆作用的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成10个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认定1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培育“单打冠军”或行业小巨人等。
“针对行业转型发展面对的突出问题,我省提出集中资源加强研究,夯实工业‘四基’,以船舶建造和智能船舶生产过程中关键薄弱环节为突破点,完善企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企业生产现场管理,从企业软件系统、硬件装备等方面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李天浩说。
我省提出,夯实船舶智能制造基础。加强信息基础建设,逐步建立企业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规范企业管理模式,加强生产作业现场统筹规划,推进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实现壳、舾、涂作业的有效衔接;结合企业需求更新升级设施设备,鼓励引进自动化、数字化装备。推动船舶智能制造发展。加强智能技术研究,整合优势资源,推进协同创新;开展智能装备研制,加强造船专用智能制造装备研究。实现船舶智能制造突破。
根据发展目标,经过三年努力,我省骨干造船企业基本实现数字化造船,每修正总吨工时消耗降低20%以上,单位修正总吨综合能耗降低10%,建造质量与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中小企业加快升级改造,逐步淘汰落后的生产建造工艺,建立现代造船模式。
强支撑――提升船舶工业综合实力
作为专业从事智能无人船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位于合肥的安徽科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拥有100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及专利技术,推出了水质自动采样、环境应急监测、城市景观河湖清洁、水下地形地貌测绘、核辐射自动巡测、海洋监测与测绘等水上机器人产品。 “近两年,公司研制的小型综合应用平台水面机器人系列产品已在全国销售200多套,占全国40%的市场份额。 ”该企业负责人说。
在智能船舶方面,我省提出,经过三年努力,智能船舶技术实现突破,在船舶航行态势多维度智能感知、货运船舶矢量控制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智能设备系统研制能力增强,无人船等新型智能船舶研发和产业化实现较大突破,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套)智能装备和产品。
《实施方案》提出,结合环境监测、应急救援、水上执法、国防军事、休闲娱乐等市场需求,加强无人船舶、特种船舶、新能源船舶等智能技术研发,推动船用设备智能化升级,提升船舶总体、动力、感知、通信、控制、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的集成创新能力。探索建立智能船舶综合测试验证平台和满足多场景实船测试要求的水上综合试验场。
为确保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和智能船舶发展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我省还提出一系列保障措施。如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利用制造强省相关政策,加大对船舶智能制造装备和智能船舶产品,以及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新模式和推进智能制造成套设备应用的支持;利用工业互联网示范应用资金加大对船舶行业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的支持。
“我省将强化创新和示范引领应用,推动船舶及配套企业与互联网、自动化、信息技术、机器人等不同领域企业开展横向协同创新,支持省内企业、高等院校参与相关规则、规范和标准的研究制定。促进行业内供需交流对接,加强造船产业链信息集成,努力打通船东、设计企业、造船企业、配套企业、检验机构间的信息链条,推动行业间无缝合作,提升船舶工业综合实力。 ”省经信厅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