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8月21日晚,歙县练江新夜市开市。记者 潘成 摄
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当前,我省消费市场呈现出规模扩张、结构优化、活力凸显的良好发展态势,但消费环境仍有很大改善空间,消费政策体系尚难以有效支撑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必须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以改革促消费,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老街深巷铺连肩,密雨重帘古画延。黛瓦马头藏密语,徽商儒影透微烟。
8月的夜晚,黄山市屯溪老街灯火通明,人潮涌动。踏上青石板,宽窄不一的巷弄狭窄幽深,开元颐居・黄山还淳隐匿于此。九栋老宅,依旧时原貌改建,或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或曲径回廊、亭台楼榭,徽式的天井里,可以夜观星斗,还原当年老街徽商的生活场景。 “九栋老宅,五大主题,集合成一片拥有39间房的徽州儒商生活文化民宿集群,是安徽省重点项目。 ”黄山市屯溪老街文旅公司投资运营部负责人汪炜说。
“这个项目怎么建是政府出的一道‘命题作文’,徽州人的茶、盐、木、 四大徽商文化和一大生活文化‘火’,在这处徽商民宿集群里得以淋漓尽致的呈现。 ”投资合伙人之一刘起沐告诉记者,不少游客阖家入住一栋老宅,体验一下这里“外表粗犷、内在细腻、正规而不正式、随意流畅、宾至如归”的感觉。刘起沐与另两位投资合伙人都是土生土长的黄山人,对徽州文化有着深厚感情,在这个项目上先后投资5000多万元,仅对老宅装修就花了三年时间,致力于打造一张徽州文化靓丽的名片。
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多用改革办法扩大消费”,这一新表述让人眼前一亮,透露出未来消费发展的新动向。 “以改革促消费,用改革激活力添动力。 ”省发展改革委就业消费处处长陈磊说,具体来说,就是从供给端入手,通过为企业减税降费,让其轻装上阵,并降低行业准入门槛等,让企业有能力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从需求端入手,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保改革等,激发消费增长的内生动力。
精耕细作,调配好各种资源
夏夜的合肥 街,两旁是鳞次栉比的商铺,中间有小桥流水蜿蜒而过,绿树成阴,诗情画意。大红灯笼高挂,在“百工坊”,各样充满小资情调的精美手工艺品吸引了众多逛夜市的年轻人。 “时光印记”的柜面热闹非凡,老板代洪强忙着招呼客人,不一会儿,就卖出三四个活字印章。
“夜间的客流量是白天的十几倍,今天光活字印章就卖出了三四十个,一晚上的营业额1000多元。 ”代洪强告诉记者,退伍后他选择了创业,加盟“时光印记”,选择做活字印刷这个比较小众的行当,因为 街的品牌比较响,夜间客流量大,所以他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夜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精耕细作,调配好各种资源。 “今年上半年,我们公司已投入500多万元对消防设施、道路、大舞台等进行提升改造,预计年底完工。 ”合肥1912街区运营管理公司负责人周菊红表示,在改造的基础上,增加休闲配套设施和表演项目,鼓励适当延长营业时间。 “同时,进一步挖掘和展示蜀山区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使人领略到另一种夜市风情。 ”
“夜间消费的崛起,是一种社会景观,更是一种经济现象,本质上是消费升级的表现。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着力优化夜间经济营商环境,有助于拉动内需、驱动高质量发展。建议积极打造中高端消费载体,比如支持各地加快特色商业街区建设,鼓励对一些基础较好的步行街进行改造提升。发挥特色商业街集聚区作用,支持名企入街、名品入店,鼓励建设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支持发展‘老字号’品牌,组织开展‘安徽老字号’认定等。 ”省经济研究院副院长胡功杰表示。
“今年我们专门成立了‘业态责任人’,运营部一对一服务160家商户。上个月,街区联合商户举行打卡活动,消费者连续打卡3次赠送套餐,联动促消费效果十分明显,商户营业额大幅提升。此外,每年街区会组织举办大概20多场主题活动,多业态融合,延长夜生活。 ”8月中旬,黎阳in巷项目总经理项志国对记者说。
当前,我国除少数城市外,很多城市发展“夜经济”尚不能形成品牌特色,存在内容同质化现象,很多都集中在大广场、大雕塑、仿古小镇等方面。 “夜间经济不应是千篇一律的灯光秀和商业街,而要结合城市特点、深挖文化内涵。 ”业内人士指出。
“现在我们招商选商偏重质量而非数量。 ”项志国表示,除了引进星巴克、胡桃里等知名品牌外,项目在选商上侧重“特色”,全面提升老街店面的零售氛围。
立足长远,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
在黄山区仙源镇社区,一向节俭的刘双道老伯新买了一台液晶电视。他说,家里的旧电视看了十几年,一直不舍得换,但现在有了养老保险,生活有了保障,这才敢把钱拿出来花。 “这不仅是经济保障,更是精神保障,有了这份保障,百姓才敢花钱、愿花钱。 ”当地社区负责人说。
今年以来,得益于促进消费、减税降费等政策的出台实施和政策效应的逐步显现,我省消费品市场总体平稳,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居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上半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564.3亿元,增长10.9%,增速比全国高2.5个百分点,居全国第3位。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经济蓝皮书就指出,从内需来看,虽然以“互联网+”为核心特征的消费新业态的发展欣欣向荣,但总体而言,新旧动能转换不能一蹴而就。由于国民收入分配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政府、企业、居民收入分配依然存在较大失衡,限制了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
“长远来讲,要想增加消费动力,还需从根本上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加大财政支出中民生领域的投入。只有提高民生领域投入的规模和效益,增加了居民收入,减少了生活负担,扩大消费才能具有基础。 ”省发展改革委就业消费处副调研员徐明生认为,要持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增收激励计划,持续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等,落实好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探索开展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救助。
深挖消费需求潜力的重要抓手之一是保障消费者权益,改善消费环境,让群众愿消费、敢消费。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大力推进放心消费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消费投诉公示试点,推动建立线下无理由退货承诺,严厉打击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对标沪苏浙地区,不断提升消费维权效能。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12315投诉举报处置指挥中心副主任陆红表示,市场监管部门始终把维护消费者权益、优化营商环境放在重要地位,多措并举畅通各类诉求渠道,积极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记者 郑莉 鲍亮亮)
突破难点 释放潜力
当前,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部分重点领域市场还不能有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发展。要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夜经济,只有立足痛点才能找准“爆点”,只有更多创新和突破,才能挖掘出夜间经济的更大价值。
夜间经济近年来屡屡被写入促进消费相关文件。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针对夜间经济的发展,再次明确给予鼓励,如鼓励主要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等紧密结合,适当延长营业时间,开设深夜营业专区、24小时便利店和“深夜食堂”等特色餐饮街区。
归根结底,夜间经济的繁荣要以第三产业的发达为支撑。点亮城市的灯光,需要做强夜间经济的产业基础,既要在城市发展中积极引导,也要给予各种业态充分的生长空间。夜间经济要发展,配套硬件设施要跟上,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多元、管理规范的格局。繁荣夜间经济离不开公共服务体系的支撑和有效的城市管理,以及良好的消费环境。如此,才能激发消费潜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