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0月21日电 题:长江安徽段矿山“复绿”记
新华社记者 姜刚
“我们从建矿起边开采、边治理,采用‘跟进式’复垦复绿,同林业部门商量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的苗木植物,还买了4台自带收尘装置的凿岩机,解决了穿孔扬尘这一行业难题。”安徽青阳宝宏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进说,为了修复治理生态环境,公司仅这三年就投入3600多万元,去年这个矿山获批为池州市级绿色矿山。
这家公司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的安徽省青阳县。记者近日来到公司开采现场看到,矿山上层复绿效果明显,栽种的多种苗木植物长势喜人,下层在开采作业,采用外运输道路全程硬化、喷淋冲洗设施,破碎场地全封闭等措施,实现矿山开采与环境保护两促进。
青阳县现有正常生产矿山23家,已有19家矿山通过绿色矿山创建。“通过多年来的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工作,我县矿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青阳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王华深有感触地说,昔日的“山破、水浑、路毁、树叶白”的现象得到扭转。
长江流经安徽省境内416公里,记者近日沿长江岸线采访了解到,一座座矿山的连续开采,对山场生态环境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不及时修复治理,会造成水土流失、山体垮塌等生态环境灾害,不仅影响周边环境和居民安全,也将威胁到长江生态环境。
边开采、边治理,是长江安徽段生产矿山的共识。这些矿山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原则,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
“矿山从建设开始,尽量利用原始地形建设各项土建工程,尽可能避免砍伐树木,尽量利用已有空闲的场地,杜绝乱堆乱放,以减少对土地、植被资源的占用和破坏。”繁昌县国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渣岭石英砂岩矿负责人张积伟告诉记者,在生产过程中,该矿积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工作,对矿山建设中已损毁的植被进行恢复。
在地处长江下游的铜陵市一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现场,记者看到这里竖立着一块乡镇级矿山山长公示牌,上面详细标注着矿山名称、矿山山长名字和联系电话,并列明了山长职责和工作目标。
为进一步加强矿产资源监管、矿山修复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6月,铜陵市对正在生产或关闭的矿山(矿山矿业权以及矿山开采崩落和塌陷区范围)实行矿山山长制,将矿产资源监管和生态环境治理目标细化、责任到人。
不仅如此,长江岸线各地提升矿山管理水平的探索不断涌现。
2018年,繁昌县投入800余万元新建露采非煤矿山综合监管平台并投入使用。据繁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刘福果介绍,通过“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实现了对矿山便捷、高效的动态监管,建立了“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解决”长效监管机制。
今年,安徽省计划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修复项目411个。截至8月,已完工项目306个,投入治理资金43185.02万元。
“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百年生态矿业 和谐美丽家园”……长江安徽段生产矿山正朝着目标迈进。
“矿山从原来的粗放型生产改变为较精细的工厂式生产,周边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天变蓝了。”孙进说,公司近年来注重转型发展,不断延伸产品链条,助推经营效益提升,“销售收入已从前年的1亿元增加到去年的1.7亿元,预计今年将达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