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小井庄 “包产到户”激发变革精神

时间:2021-06-12

人间六月,江淮葱茏,乡村如画。从肥西县山南镇政府向西南方向行约1公里,便来到位于小井庄村的“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在这幢徽派建筑的背后,一间破旧的茅草房格外醒目。茅草房的正前方有一座名为 《破茧》的雕塑,寓意着中国农村包产到户改革的光荣历史。

肥西县山南镇小井庄村,距合肥市50公里,因村庄前有一口建于清光绪年间的水井而得名。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农村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制约农村经济发展。1977年底,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主持制定出台了 《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简称“六条规定”),强调农村一切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搞好农村的经营管理,允许生产队根据农活建立不同的生产责任制。规定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

1978年,安徽遇到大旱,当年肥西全县100万亩农田七成受灾。时任肥西县山南区委书记汤茂林忧心忡忡。1978年9月15日晚,汤茂林在自己蹲点的柿树公社黄花大队的一间茅草屋里召开党员会议,学习省委“六条规定”,传达“借地渡荒”精神,研究抗旱救灾办法,决定把土地分到每一户农民手里,“借地”种田,实行“四定一奖一罚”,实质上就是“包产到户”。

包产到户后,粮食得到了大幅增产,群众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1979年夏收,山南地区喜获丰收。随后,万里来山南考察,赞扬“小井庄干得好”,鼓励大家大胆实行“包产到户”。1980年1月,万里在安徽省委召开的农业会议上,就农村建立多种形式生产责任制的问题发表意见,明确指出“包产到户是联产承包制的一种形式”,代表安徽省委为包产到户落了“户口”。

1980年5月,邓小平充分肯定了安徽农村改革。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第一次明确肯定包产到户,给了“包产到户”一张合法的“出生证”。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发出五个“一号文件”,反复肯定了包产到户这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形式。以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农村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肥西也因此作为中国农村包产到户责任制的发源地而载入史册。

为了纪念历史和激励后人,2005年5月1日,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具有徽派风格的“中国农村包产到户纪念馆”,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根据功能分为旅游、居住、生态农业三大类,划为六大功能区。作为红色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井庄包产到户纪念馆收藏了众多与包产到户相关的文物,真实再现了小井庄包产到户事件的详细情况,高度还原了当时农村的模样。

如今,小井庄村依托红色历史文化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2019年,小井庄全村人均纯收入达22800元。在小井庄首创精神的激励中,山南镇将小井庄、兴庄、长庄和板墙四个村作为一体化样板进行打造,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融合互补、文化生活相近共融。

  • 上一篇:加快推进春耕生产和水利工程建设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提供有力支撑
  • 下一篇:与安徽省支援湖北医疗队视频连线向抗击疫情一线医务人员表示慰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