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黑马的炼成。
什么是黑马?有人说,每一匹黑马都是“晒黑”的;有人说,黑马的“黑”是起早贪黑的“黑”;还有人,比如百亿影帝吴京就认为:每一个死磕到底的人,都是一匹黑马。
其实哪有什么黑马,不过是你习惯了忽视,没注意到它的努力罢了。
安徽也一样。
这段时间安徽刷屏了。事情大家都知道,最近国家发布了各省2018年GDP系统修订结果。人们才发现安徽竟然比初步核算数增加了4004.1亿元,增值排在全国第一。
这也导致2019年安徽GDP总量达到37114亿元,一举超越了北京和河北,离赶超上海仅一步之遥。外界纷纷“谴责”:好嘛!你安徽一个老实人,竟然藏这么深……
这种开挂式的表现,让大家纷纷给安徽贴上“2019年最大一匹黑马”的标签。
安徽看看河北、北京,再看看上海,心里想的或许是:我真的是奋斗了好久,才有资格坐下来跟你们一起喝咖啡啊!
01
云上签约
安徽凭什么?
也许一场特殊的签约活动能窥见奥秘。
2月25日,安徽合肥,一场签约在举办。当天上午,合肥的主会场一块大屏幕上,显示的是千里之外北京、香港和台湾分会场的实况。将“面对面”变成“屏对屏”,这是一场“云”签约。
因为疫情,把签约搬到网上,算是个创举。但外界更关心的是内容。只有8个项目,投资额足足1020亿元,显然,这是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
项目一公开,果真如此。
投资额最大的,是以色列高塔(TowerJazz)半导体的模拟芯片工厂项目,超过400亿。TowerJazz是全球排名第一的模拟代工厂,真正的业内顶级玩家。早在2018年底,TowerJazz公司就计划在中国建立一家具有最先进技术的工厂。此前,国内多个城市都在全力争夺这个重大项目。合肥并不被看好。
现在尘埃落定,合肥胜出。
业内评价,合肥能杀出重围,不仅因为合肥诚意足。这几年,合肥被认为是上海、南京、武汉之后,全新崛起的一座芯片之城,不仅起点高,而且迅速形成了集聚效应,以大厂长鑫为龙头打造“中国IC之都”。这是以色列巨头相中合肥的根本原因。
另一个备受关注的项目,是蔚来。
根据框架协议,蔚来将在合肥建立研发、销售、生产基地,并打造以合肥为中心的中国总部运营体系。5年内将打造一个千亿产值的龙头企业,加速合肥新能源汽车集群发展,引领带动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区域之争,实质就是项目之争。大项目、好项目多的地方,变化就快,发展就快。
安徽干得漂亮!
02
4004亿
2月23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在北京召开。疫情防控和发展经济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合肥的这场签约,可以看作是会议精神的迅速落实。
安徽急切推动复产复工,资本为何信心满满选择安徽?
其实,资本市场对安徽的开挂并不感到意外。去年的世界制造业大会,安徽足足收获了638个项目,投资总额达7351亿元,分别比上一届大会增长46%和64%。这代表的是肯定和信心,连伊拉克总理阿卜杜勒-迈赫迪都认为安徽在“高端制造、水泥建材、新能源和建筑施工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
不仅总量。2017年安徽人均GDP还是全国24位。而在2019年,却上升到全国第13位,突然就居中靠前了。要知道长期以来安徽可是公认的穷啊,作为一个安徽人,我自己也有点懵。突然怎么就成了别人羡慕的对象?
国家计算,官方实锤!GDP调增,安徽刷屏,无疑让外界更好地认识到了安徽的实力,有益于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比如,网络上就有不少人认为,通过本轮经济普查,全国经济版图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安徽的变化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为何安徽引发了那么多关注?这其实与安徽的性格有关,太低调,老实,外界对安徽有偏见。
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标签,一个标签贴久了就很难摘下来,即使去年安徽GDP排在了全国第11,人均超湖南,可实事求是地说,在很多人的心中安徽依旧是个相对落后的地方。
希望安徽能借着这个契机,慢慢改变自己的形象,毕竟形象也是生产力。希望以后别人提到安徽的时候可以说一句
“安徽,挺好的!”
03
安徽是如何答题的
这些年,安徽做对了哪些?
过去安徽发展不好,有两个原因。一是先天基础差。跟同在长三角的浙江、江苏比,水利、港口、高速、铁路这些发展的承载设施,差距巨大。其二是工业底子薄,缺乏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产业集群。
如今来看,这些年安徽显然看清了短板,并且对症下药:
项目带动
早在2006年安徽就提出“工业强省”,2017年又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合肥2005年就开始“工业立市”。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安徽谋划项目有着显著的特点:魄力大、层次高。
先说魄力。
京东方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当年合肥敢拿一年财政收入的80%,去投一个前景不明的项目,魄力和眼光确实不一般。如今,这点在存储产业上再次令人侧目。
存储器芯片是中国芯片市场中的最大品类,但自主生产能力为零。DRAM作为存储器的一种重要分类,96%市场被韩国三星、韩国海力士、美国美光3家寡头垄断。
难不难?难!
所以,当7年前合肥开始谋划DRAM生产线建设时,无人看好。但合肥敢于入场,是做了反复斟酌的:宏观政策利好,有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有高端研发平台,加上合肥联想年产2500万台笔记本及500万台平板电脑生产线,存储芯片需求巨大……
魄力不是鲁莽。
2015年,合肥将集成电路产业列为加快培育发展的首位产业。2016年5月,合肥与兆易创新共同出资组建长鑫公司,这是安徽单体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超过1500亿。2017年5月18日,安徽省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正式成立,总规模300亿元。2019年,长鑫存储内存芯片自主制造项目宣布投产,业界沸腾。
现在,合肥已是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城市之一,集聚了集成电路上下游企业超过200家,向着“中国IC之都”迈进。
再说层次高。安徽搞项目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高质量发展”。安徽工业底子差,却也给了全新布局的机会。
以25日的“云签约”为例,可以发现,合肥搞项目不盲目,集中在集成电路、智能电动汽车、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领域,与合肥城市战略定位相吻合。由此可见,安徽的高质量发展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实到行动上。
2009年至2018年,安徽亿元以上重点项目累计开工1.5万个,建成近9000个。新兴工业大省地位初步确立。
其实,所谓黑马,不就是厚积薄发吗?读懂了安徽的扎实和“厚积”,就会明白安徽“薄发”是顺理成章的事。
因为天道酬勤。
除了勤于项目,还善于“智”造。
这些年,原本姓“农”的安徽,给外界的印象更多是个点亮了科技树的理工男,直奔世界级“创新策源地”而去。
2004年,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2010年,合肥进入国家科技部的创新型试点市和国家发改委的创新型城市试点。2013年,合肥确立“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2017年,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城市……
安徽全力做大中科大,合肥就直接绑定了超级发动机,后发优势源源不断。特别是科大的基础科学研究提供的确实是超级澎湃的后劲,这也是合肥近年来一路奔袭的重要原因。
科技与产业相结合,释放的能量无与伦比。2019年,安徽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200家以上,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8.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7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最集中的体现就是
“芯 器合”
所谓“芯”,是指芯片产业。目前合肥已集聚了包括长鑫存储在内的186家集成电路企业,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存储产业集群。
所谓“屏”,是指新型显示产业。合肥有着世界最大平板显示基地。京东方在合肥建设了全球首条最高世代线――第10.5代TFT―LCD生产线,在65英寸、75英寸市场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一。
所谓“器”,是指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当前,安徽的六轴机器人产量已居全国第一位。
所谓“合”,是指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加快融合。比如,脱胎于中科大的科大讯飞已经是中国最重要的人工智能企业。合肥打造的“中国声谷”已集聚包括科大讯飞、华米科技、海康威视、寒武纪等在内的600余家企业,形成了国内最具代表性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圈。
“芯”光灿烂、“屏”步青云
“器”势磅礴、 智同道“合”
这是安徽多年来对创新战略矢志不渝追求,开出的工业之花。
围绕“芯屏器合”四大体系,安徽在全省建设了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培育形成电子信息、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五大新兴产业。2019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9%,比规模以上工业高8.2个百分点,新旧动能转换明显加快。
说到安徽的崛起,绕不过的是话题是
霸都合肥
更早被贴上黑马标签的,是合肥。
合肥从2000年之前的排名全国90位左右,到2019年位居全国第21位,整整前进了70位!一时风头无二,被认为是“建国之后最励志、逆袭最成功的城市”。按照目前的势头,2020年合肥将极大可能跻身“万亿城市俱乐部”。合肥果然霸气。
合肥的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它抓住了近10年最重要的外部助力――高铁,从铁路交通的“局外人”迅速成为
“米”字型国家枢纽
如果放在10年前,说合肥将是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恐怕最乐观的人也不信。那时,从合肥到上海的列车需要“绕道”,晚上从合肥出发,经蚌埠转至京沪线,次日清晨才到上海。
但合肥乃至安徽,抓住了堪称千载难逢的机会――高铁建设。它是国家对交通网的升级和交通格局的重塑。安徽紧抓不放,在高铁布局中屡屡上演好戏。
截至2019年底,安徽成为全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中国各省市区高铁里程排名中,安徽以1903.45公里的总长度拿下:
全国第一
这是又一个令人击节赞叹的逆袭故事。依靠高铁,安徽一举重塑发展环境,从此,“承东启西,通江达海”从口号变成现实。交通格局中处于弱势的安徽为什么能逆袭成功,值得很多地方思考。
令人玩味的是,合肥独领风骚后,整个安徽也以黑马的姿态示人,让合肥的“吸血论”不攻自破。合肥与全省相辅相成,已然步入良性互动的发展阶段。
有人说,安徽能赶上来,跟政策有关。这点不否认。但机遇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把握机遇。现在的安徽,就在全力把握一个重大战略机遇:
“长三角一体化”
安徽的区位,“承东启西”,但换个说法就是“不东不西”。安徽在发展战略上也出现过摇摆。但现在,安徽已成为长三角的有机部分。因为经济体量的差异,安徽在融入上一度受到不少偏见乃至非议。但安徽像以往一样,只管埋头干事。
2010年,合肥、马鞍山加入长三角“朋友圈”。
2016年,国务院批复将合肥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2019年10月15日,随着黄山等7个城市“入长”,长三角覆盖安徽全部16个市。
国家战略为安徽发展锚定了时代坐标、开辟了更大空间,意味着安徽可以享受到国家赋予长三角的各种政策资源。可以承接来自江浙沪的产业梯度转移,实现产业快速转型升级。更重要的是,可以长三角为桥头堡,融入到全球产业链和市场体系,全方位参与国际分工。
但压力和挑战巨大。
GDP不管总量还是人均,安徽与沪苏浙都差距较大。从产业发展阶段看,安徽也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尤其是长期以来,安徽作为粮食及能源、原材料“两大基地”,参与长三角互动,处于从属地位。
但安徽正摆脱这种从属心态,以“合伙人”的姿态,参与长三角更高水平区域分工。2019年5月,长三角三省一市领导峰会在芜湖召开。这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首次召开的峰会,安徽是轮值主办方。
安徽作为长三角“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就应有成员的样子和担当。
根据国家规划纲要赋予的定位,安徽要全面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行动计划》,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焦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把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
如果有的选,大概没有人会永远甘当铺路石。
去年,一篇广为流传的网络文章《安徽,能给长三角带来什么?》这样写道:
在长三角区域内,安徽并不只是一个生产要素供应者,并不只是被动接受先发地区的要素配置方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赋能,产业转移的浪潮,结构升级的时势,无不强化了安徽主动塑造自身发展的能力。
先发者有先发者的长处,后发者有后发者的优势。安徽与江浙沪在科技上的优势互补、在产业上的共生共荣,将加快推动长三角向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跃升,使整个区域共同受益。
就像合肥的奔袭、安徽高铁的爆发,在更大的舞台上,安徽渴望抒写新奇迹。
04
“我才刚上路哎”
安徽人飘了吗?
回到文本开篇的“好消息”,防疫形势依然严峻,安徽就紧锣密鼓推动大项目落地,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跃然“云”上。
显然,安徽上上下下对发展的阶段有着清醒的认识。毕竟,与同属长三角的上海、江苏、浙江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赶。
崛起其势已成,但“同志仍需努力”。
对排位的变化,对“4000亿的调增”,安徽既重视,也淡定。重视,是因为这份凝结7000万人奋斗的成绩单来之不易,代表着一种公允的认可,也让安徽变得更加自信从容;淡定,是因为成绩已然是过去,不可陶醉于所谓“安徽厉害了”式的吹捧,毕竟在人均GDP上,安徽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节点就在眼前。
安徽人明白,外界对安徽的“黑马”论,有赞赏,但也不乏疑惑、观望,甚至还有质疑。对此,安徽想说的是:不做一闪而过的黑马,而要成为中国经济浩荡奔流中的骏马!
着眼未来,安徽信心满满。
出品:安徽日报东篱工作室
监制:张尚稳 杨飞
策划/文案:史力 彭园园
图片:吴文兵 边冠峰等
制图:甘亮
编辑: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