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18年,我省合肥、芜湖、滁州等5市入选首批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就试点工作做法、成效及下一步举措,记者展开采访——
心病难自愈 疏导解心结
● “心理疏导让我走出困境,重新面对生活。 ”
——合肥市民吴大姐
●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学校心理安全教育、家庭心理教育等方面,让心理服务惠及更多人群。 ”
——安徽希望24热线接线团团长张斗木
8月20日上午,合肥市民吴大姐准时来到自己的广告制作公司,开始一天的工作。自主创业的她,生活已走上正轨,女儿也在今年考上了大学。 “心理疏导让我走出困境,重新面对生活。 ”吴大姐感慨地说。
几年前,吴大姐经历了家庭变故,情绪越来越差,女儿小文学习也不让她省心。五里墩街道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建议她到社区心理顾问工作室接受心理疏导。于是,吴大姐预约了社区心理顾问、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聪杰。经过坦诚交流,朱老师慢慢纾解了吴大姐的不安,并引导她尝试忘记不快、接受现实、直面未来。通过心理疏导,吴大姐逐渐走出阴霾。小文在参加社区青少年心理服务项目后也变得成熟懂事,学习进步明显。
“你这样做就对了,希望继续保持! ”8月18日下午,接线员张老师在合肥市南七街道丁香社区“希望24热线志愿服务”值班室里,热情鼓励一位来电咨询的青年。
这名青年姓云,年初辞去了工作,准备春节后再换一个新工作。不料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两个多月没有找到工作,让他对当初贸然辞职后悔不已,每天沉浸在痛苦中。
“后悔没有意义,改变不了现状,应该利用这段时间充实自己,并继续尝试求职。否则,将来还要为现在的表现后悔,那你的后悔就无穷无尽了! ”张老师这样开导小云。
心理疏导让小云逐渐摆脱不良情绪。最近,他被一家培训机构录用,特意打电话与张老师分享这个喜讯。
据安徽希望24热线接线团团长张斗木介绍,该热线自2014年10月进入我省,平均每天接到40多个电话,咨询内容涉及家庭矛盾、人际关系、青少年成长等话题。 “现在我们把重点放在学校心理安全教育、家庭心理教育等方面,让心理服务惠及更多人群。 ”张斗木说。
社会抱成见 服务有短板
●“有的市民认为接受心理服务就证明得了精神疾病,难以启齿。 ”
——省心理危机干预学会会长马如军
● “目前心理服务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补齐短板。 ”
——某心理学专家
最近,芜湖市民孙先生一进办公室就紧张,并时常发呆,记忆力也下降了不少。在朋友建议下,孙先生接受了几次心理咨询,才发现由于长期加班、工作压力过大,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已到临界点,身体因而出现异常反应。 “从没想到心理咨询,这种事情感觉挺见不得人。 ”孙先生坦言。
孙先生的观点带有普遍性。 “有的市民认为接受心理服务就是自己得了精神疾病,难以启齿。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受其干扰,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得了精神病,应当正确看待。”安徽省心理危机干预学会会长、合肥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专家组成员马如军告诉记者。
马如军介绍,为了打消人们顾虑,不少精神病医院同时挂上“精神卫生中心”的牌子,但一些市民仍抱有“找心理医生就等于得了精神病”的成见,对此敬而远之。还有的市民不愿正视心理问题,要么不以为然,要么自行处置。这些错误的应对方式,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心理问题积重难返。
另一方面,当前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不完善,人们在寻求优质的心理服务时,还存在许多堵点。 “目前心理服务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补齐短板。 ”一位心理学专家告诉记者,不少持证心理咨询师在通过相关考试后并没有从事相关工作。也有少数心理咨询师缺乏职业道德,故意“注水”延长有偿咨询次数,既让客户对其产生依赖,也借机赚取更多费用。
近年来,一些从事心理咨询的志愿者和专业社工的参与,壮大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队伍。不过,有专家表示,合格的心理服务志愿者和社工数量依然偏少,社区、学校等基层单位只能针对青少年、老人、残障人、失独家庭等特定人群开展相应心理服务,对心理问题早期干预能力较差。往往要等到心理问题爆发后才组织力量处理,“治未病”效果不足。
力量要配强 体系需完善
●“我们依托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专业技术力量保障,开展多方面宣传,引导市民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大家对心理服务的认知度和接纳度。 ”
——合肥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医师徐小童
● “我们自2012年就主动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公益心理服务,积累了一定社会心理服务经验。 ”
——安徽心港心理咨询中心驻社区负责人李鑫
入选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以来,我省各试点城市积极谋划、推动相关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我们依托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专业技术力量保障,开展多方面宣传,引导市民关注心理健康,提高大家对心理服务的认知度和接纳度。 ”合肥市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副主任医师徐小童告诉记者,在合肥市卫健委指导下,该中心组建了多部门跨学科专家队伍,并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及技能培训等,以提升服务能力。
记者了解到,今年疫情发生之初,合肥市立即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和3条24小时心理干预热线,为抗疫及时筑起心理防线。另外,全市心理门诊、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及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接待量也逐年提升。
为抓好心理服务队伍建设,合肥市蜀山区积极推进培训指导普及化,组织103名在职工作人员,参加全省相关培训班并取得资格证书,并建立区、镇街、社区(村)三级工作网络,已完成12所社区心理咨询室建设。同时加强教育系统心理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全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辅导中心,为61200余名青少年制定健康发展档案,建档率75.4%。并在全区95%中小学设立了心理辅导室,今年将实现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全覆盖。
作为合肥市包河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机关,合肥市滨湖世纪社区通过购买服务引入安徽心港心理咨询中心长期驻点,组建由8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定时定点为社区工作人员及辖区居民提供心理服务。“我们自2012年就主动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等公益心理服务,积累了一定社会心理服务经验。 ”安徽心港心理咨询中心驻社区负责人李鑫告诉记者。(记者 殷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