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安徽六安合兴村第一书记张仕勇的扶贫故事

时间:2020-12-12

在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姚李镇合兴村,有一个职级为副县级的“村干部”。他白天入户为贫困户谋致富之路,晚上驻村为村集体思发展之策,他就是安徽省商务厅选派的驻合兴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张仕勇。两年多来,他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用实际行动“讲述扶贫一线的故事”。

张仕勇查看贫困户司皮国家稻虾养殖情况2.

故事一:户户有致富门路

粉坊村民组的司皮国,自幼因小儿麻痹落下后遗症,语齿不清。家中80多岁的老父亲,患有高血压,家庭收入仅靠几亩薄田维持着。在一次走访中,张仕勇得知他每年都会季节性地捕捞小龙虾卖钱补贴家用,对小龙虾的生活习性有一定了解,便三天两头地跑到司皮国家,动员他利用自家的7.4亩稻田进行稻虾种养,还组织商务厅的党员为其捐款2万元建设高标准示范虾田基地。

那段时间,张仕勇白天同司皮国一道蹲在虾塘,查看小龙虾生长情况,晚上和司皮国到专业养殖大户的虾塘实地取经。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大半年的探索,司皮国的虾田见到了效益。他逢人便夸“张书记好!张书记好!”

记者感言:驻村以后,张仕勇入户走访,全面掌握了全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资料。他总结出,打赢扶贫攻坚战,精准是关键。何为精准?就是要为贫困户“量身定制”脱贫方案,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按照这一思路,张仕勇才与村两委研究制定了合兴村贫困户 “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的精准帮扶办法,为贫困户“强筋骨”“拔穷根”奠定了基础,实现了户户有致富门路。

张仕勇(左一)查看农户家南瓜种植情况

故事二:送人一技之长

今年38岁的杨远洋眼睛有残疾,妻子又是聋哑人,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庭因残因学致贫,2014年被精准识别为贫困户。

2016年以来,合兴村大力发展小南瓜脱贫产业,张仕勇便积极动员杨远洋学习小南瓜种植技术,随后又利用产业扶贫政策,帮助杨远洋建成7个小南瓜种植大棚,并积极联系大型超市、电商企业拓宽销路。“我以前在外打工,一年就挣1万多元。去年搞小南瓜种植后,一个大棚就收入5000多元,7个大棚年纯收入达3万多元。今年,我计划种植28个大棚,目标是挣10万元以上。”杨远洋高兴地说,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记者感言:如何发挥贫困户优势,改变窘迫的生活状况,是张仕勇从事扶贫工作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通过大量走访观察、归纳总结,找到了摆脱贫困的诀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合兴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采取“积极发展产业、鼓励外出就业、抱团创业”等方式,鼓励贫困群众以发展产业的辛苦指数,换取幸福指数的做法值得借鉴。

张仕勇(左一)走访贫困户

故事三:再苦再累不言弃

上庄村民组60多岁的晏翠华,爱人身患癌症多年,医疗花费10多万元。张仕勇得知其家庭情况后,首先为她落实新农合、大病保险等健康扶贫政策,又为她代缴医疗保险、农业保险,购买意外人身保险。晏翠华通过光伏扶贫政策,每年可获得分红3000元,自己又养了60多只鸡鸭,村里的扶贫驿站还帮她在网上销售肉类和禽蛋。晏翠华由衷地感慨道:“是党的扶贫好政策,让我晚年过上了无忧的生活。”

记者感言:每当听到贫困户渴望脱贫的心声时,张仕勇总会告诫自己,再苦再累都不能偷懒、不能放弃,更不能忘了自己驻村的“初心”。“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眼下,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的阶段,尤其需要弘扬这种不言弃的精神。


  • 上一篇:大别山贫困山村的蝶变:产业助力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
  • 下一篇:打造美丽乡村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