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2019-2020)》(下称 《报告》)发布,关于青少年“睡眠不足现象日趋严重”的结论引发关注。有媒体发问:让孩子睡个好觉,咋这么难?
青少年处在发育期,缺乏充足睡眠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还将给身体带来长期负面隐患。 《报告》指出,相比10余年前,2020年各个学段青少年的睡眠时长均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在本该作为补觉“黄金期”的周末,初三及高中学生睡眠时间下滑最为严重,较过去减少 40.2分钟至 51.3分钟,体现学业压力对于学生睡眠作息造成的直接影响。
为此,学校应在确保正常教学质量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控制机械做题训练强度,让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教育部门应出台详实的学生体育健康标准,进一步改革中高考体育科目采分模式,规定学生每日享有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帮助学生晚上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同时联合市场监管等多部门建立协同机制,对在线教育、校外补课市场进行常态化管控,遏制部分机构通过恶意炒作等营销手法诱使家长和学生报班报课,在现有学习量基础上“加码”等现象。落实好“减负”措施,释放被繁重学业占据的休息时间,为青少年 “睡好觉”创造有利条件。
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短视频等也是部分学生“无心睡眠”的诱因。去年5月,广西就发生过一起初三学生为打手机游戏每天只睡2小时,结果患上脑中风的悲剧。避免类似情况发生,需要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校方可参照《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等通知要求,控制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上网频率,降低学生沉迷网络风险;家长应强化自身义务,让未成年子女在家长监督下使用网络,合理支配上网时间,引导子女规律作息,认认真真“睡好觉”。
不能忽视心理健康对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青少年处在多愁善感的特殊时期,学业、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因素都有可能产生负面情绪,导致因思绪复杂而“夜不能寐”。如不及时进行干预,甚至会诱发抑郁、焦虑等病症。社会各界应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心理健康干预体系,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获得倾诉、辅导和治疗的机会,帮助有需求的学生尽快走出困境,轻轻松松“睡好觉”,早日回归健康生活状态。(梅 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