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安徽新闻

百姓身边的红色驿站

时间:2021-05-02

20210429000662a.jpgB001.jpg

合肥市三孝口先锋悦·书房 “红色合肥”主题展。记者 张理想 摄

红,是最炽烈的颜色。她是先烈鲜血的象征,革命旗帜的色彩。

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宏伟大业,夺取的一次次伟大胜利,是一部红色的鸿篇巨制,是一支红色的精神谱系,是一条红色的文化血脉。

红色主题,是永不过时的篇章,是文化建设的基石,是精神赓续的原乡。百姓需要红色文化,需要红色精神,需要从耀眼的红色中回溯光辉的历史,传承先辈的遗志,汲取奋进的力量。

把红色带到百姓的身边,建起家门口的“红色驿站”。让每一个普通人,走过街角的红色邮局,就能回望一章壮阔的历史;逛逛村头的红色文化站,就能打开一段先烈的记忆;漫步社区的红色主题广场,就能感受一股前进的动力;置身闹市的红色阅读空间,就能接受一种精神的熏陶。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光荣的红色记忆留在百姓身边,把党的辉煌历史刻进百姓心里,小小的“红色驿站”是寻常巷陌中的动人风景,是万家烟火中的文化客厅,是茫茫人海中的精神地标。(张理想)


红色邮局

藏品见证光辉岁月

人间四月,春光将尽,却也是大别山最美的时节,映山红绽放在青山之间,为大山增添一抹亮红。大别山深处,金寨县汤家汇镇内的红军街上,有3间并不显眼的瓦房。 “这3间瓦房可是国宝,全国现在只有两所保存完好的苏维埃时期邮局,这所赤城赤色邮政局就是其中之一! ”汤家汇镇宣传委员何旭告诉记者。

1930年初,鄂豫皖苏维埃政府在汤家汇镇设立了赤城赤色邮政局,也被称为“红色邮局”,这是安徽省境内第一个苏区邮政机构,也是根据地最早建立的邮政机构之一。到1932年10月,在2年9个月的时间里,这所邮局为红色政权传递文件、为红军战士传递家书,在最艰难的岁月里,用一张张信纸鼓舞着革命的士气!

尽管设立在90年前,但赤色邮局机构设置科学合理,其下设置了7个支局,每个支局都配有邮戳、公章和统一的信布袋,担负着发行报刊、邮寄信件、传递文件等任务。 “这些在今天看来轻而易举,但在革命岁月中则充满了危险,为了安全将信件送达,赤色邮局的通讯人员创造了各种秘密文件传递方式。 ”何旭告诉记者,苏区和白区地下党组织传递信件,通讯员常将信件放在衣服、帽子、鞋子的夹层之中,或者捻成很细的纸捻子缠到绳子之中传递。每一封送出的书信,都包含着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艰险。 “赤色邮政局的3任局长均被敌人杀害,在送信途中牺牲的通讯人员更是数不胜数。 ”

小通讯员胡小五就是牺牲在送信途中的无数先烈之一。15岁的胡小五是列宁小学少先队队长,是六区红军独立营的一名通讯员。一次战斗中,独立营营长负伤藏在野外,写了一封信让胡小五送给南庄畈交通员王大和。胡小五在送信过程中,不幸被敌人抓到,狡猾的敌营长张天阁发现了胡小五藏在袜底的信件,逼迫他带路寻找红军队伍。胡小五将敌人骗入大山深处,在一处悬崖边抓住张天阁的皮带,跳下悬崖和敌人同归于尽!

在如今赤色邮政局的展厅里,有两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两封由红军战士留下的家书。革命战争年代,红军的亲人收到家书通常都会阅后即毁。战士卢炳银家人冒死留下这两封家书,信封上所盖的赤色邮戳,是革命战争时期赤色邮政事业的见证,也是全国苏区红色邮政机构留下的唯一印记。

赤色邮政局是老区当年浴血革命的缩影,如今的红军街,则结合红色旅游,建成了一条电商街。在红军街的街头,当地村民张传峰是汤家汇镇电商行业的一个“传奇”。肢体残疾的张传峰不到150厘米,曾是金寨县汤家汇镇竹畈村的贫困户。 2014年,他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开始养羊,2017年随着电商街建成,他便做起了电商。不仅卖自家东西,也帮周边群众卖土产品,带着乡亲摘掉“贫困帽”、走上致富路。

目前,汤家汇全镇有电商400余家,通过微信、电商平台、直播等形式,每年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革命年间,一封封在大山间传递的邮件寄托着革命的星火,而在新时代,一件件从大山间寄出的快递则承载着老区人民致富的新希望!(记者 袁野)

20210429000065a.jpgB001.jpg

金寨县汤家汇镇“红色邮局”。 (资料图片)


红色阅读空间

辉煌党史浸润书香

行人熙熙攘攘,车辆川流不息,这里是三孝口,合肥最繁华的商圈之一,三孝口先锋悦·书房就坐落在益民街交人民巷的一角。

先锋悦·书房原是七桂塘人防纳凉点,2019年建成并向市民开放,成为合肥市首个党史红色主题城市阅读空间。

沿着楼梯下行,清爽凉风扑面,进入悦·书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镶在墙上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永远做人民公仆、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店长侯静雯介绍:“这是我们悦·书房‘先锋’二字命名的由来。 ”

先锋悦·书房的店面布局颇似一个环形,从左侧进,到右侧出;左侧是“文说红色合肥”板块,右侧是“图说红色合肥”板块。经过一排排红色主题图书的书架,进入书房左侧宽敞的读者阅读区,即“文说红色合肥”板块,左手边是“红色合肥”主题展,右手边是“合肥老城记忆”主题展。

“红色合肥”主题展梳理了从1919年至1949年的合肥大事。从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合肥学生联合会成立,到1926年合肥地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共合肥北乡支部成立;从抗战期间合肥地区的新四军沉重打击日军,到1949年1月21日合肥和平解放、合肥市委市政府先后成立,长达28米的墙面展开一个悠长的历史卷轴,每一个重要年份都真实地标注着当时的重要革命历史事件。

“合肥老城记忆”主题展精选23幅老照片,展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合肥市在经济生活、城市建设、科技教育、文化艺术、民生改善等领域的历史风采。毛主席视察合肥、安徽省博物馆建成、光明电影院开业等老照片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光荣与梦想。

绕到悦·书房右侧,这里是“图说红色合肥”板块,连续布置着“卫衙大关、吴山庙、大蜀山、拱辰桥和瑶岗”5间主题阅读室,每个阅读室墙上展示着发生在这个地方的重大历史事件珍贵照片。卫衙大关见证了1919年到1949年合肥各界人士举行的爱国示威游行、国民大会等活动;吴山庙武装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合肥地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大蜀山发生多次中国军队与日军的激战;拱辰桥惨案铭记着日军入侵合肥的暴行;瑶岗则是渡江战役总前委所在地。特别是瑶岗阅读室,读者不仅能看到渡江战役小英雄马毛姐获得的一等功臣红布五角星,还能欣赏陈毅当年题写在瑶岗住所墙壁上的诗句。

先锋悦·书房既接入了合肥市图书馆联盟系统,又加入了共享书店大家庭,集图书销售、借阅、共享功能于一体,大大方便了周边居民阅读图书的需求。侯静雯说:“目前书房拥有图书1.8万余册,周边居民特别是儿童青少年,在感受氤氲书香的同时,沉浸在党史红色主题氛围里,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 ”(记者 张理想)


红色广场

鲜活课堂寓教于乐

“这幅画是半塔保卫战的场景,当年啊,在敌众我寡的形势下,罗炳辉将军率领新四军把日伪军打得溃不成军……”4月25日,在来安县半塔镇大刘郢村的“红色广场”上,59岁村民朱明星指着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红色”墙绘,如数家珍般给孙子讲述那段发生在这片热土上的革命故事。

1943年,新四军二师师部迁至大刘郢村,让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从此登上革命的历史舞台。那段红色历史永远地镌刻在这片热土上,红色精神在这片热土上一代代薪火相传。 2019年,半塔镇投入225万元,在大刘郢村兴建新四军二师文化园,也就是村民口中的“红色广场”。广场处处融入红色元素,设有“鱼水情深”主题灯光雕塑、廉政主题宣传栏、红色革命历史人物传记展板、墙体革命彩绘、初心亭等6个景观区。整个广场集传承红色历史文化、廉政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休闲建设等功能,现在已成为寓教于乐的综合型广场,让广大村民在健身休闲的同时,随时接受红色文化熏陶。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红色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鱼水情深”主题灯光雕塑,在璀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周边500余平方米的红色墙绘更是蔚为壮观。晚上19时许,广场上响起了红色经典歌曲“红色娘子军”的优美旋律。广场西北角,一群身着新四军服饰的老阿姨,跟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广场东侧,一块2米长的电子大屏,正在播放红色电影《建党大业》,扣人心弦的革命故事,将红色力量延伸到了离村民最近的地方……

“看红色电影、跳红色舞曲、唱红色歌曲,已成为红色广场每天的固定节目。在耳濡目染中,像我这样的大老粗,对那段红色历史都已非常熟悉了,我也经常把故事讲给孙子听,这是我们红色文化的根,不能断啊。 ”朱明星说。

“大刘郢村红色广场只是半塔镇红色文化的一个缩影。我们把红色广场打造成红色教育的活课堂,在潜移默化中,让红色文化在群众心里扎根开花,结出红色硕果。 ”半塔镇党委书记张在兵说。

为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大刘郢村积极动员50多名民间文艺爱好者,组建了大刘郢村书画名家队伍、大刘郢广场舞队伍、大刘郢文化志愿者服务队等文化队伍,深入挖掘地方红色历史文化,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文艺作品。 2020年以来,该村已经在红色广场举办送戏下乡、本土书画作品展、文艺宣讲、广场舞大赛等红色活动20余场,参与观众3500余人次,已然成为半塔镇的“红色地标”。(通讯员 吕华 记者 张理想)


红色文化站

抗战烽火昭示后人

界首市靳寨乡,“张大桥阻击战遗址”纪念碑巍然矗立,周围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宽阔的公路四通八达。谁能想到,80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针对日军的恶战——张大桥阻击战。

1941年2月,日军渡过黄河侵犯豫皖苏边界,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国军队奋勇阻击。这场恶战持续一天一夜,牵制了日军进攻界首城的步伐,为抗日军队集结界首赢得了时间,使得进犯界首城的日军不得已弃城而逃,让时有“小上海”之称的界首城免遭严重破坏。作为积极抗战的典范,张大桥阻击战在打击日军嚣张气焰的同时,更鼓舞了界首军民甚至是豫皖苏军民抵抗日军侵略的士气。

为了向后人昭示这场恶战,靳寨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围绕张大桥阻击战历史和当地红色英雄故事,打造了 “靳寨乡抗战史馆”。抗战史馆占地面积80平方米,分为“张大桥阻击战历史”“靳寨乡革命英雄”“伟人在界首”3个展区,通过文字、图片和讲解的形式,展示抗战烽火,缅怀革命英烈,让人们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走进展馆,“靳寨乡抗战史馆”7个红色大字首先映入眼帘。在“张大桥阻击战历史”展区,一段段文字、一张张照片、一幅幅油画展示了日本侵略者之残暴、抗日军民之英勇,向参观者们讲述着那段战火纷飞、浴血奋战的历史。

“靳寨乡革命英雄”展区,展示着两位抗战老兵的照片和抗战事迹。抗战老兵杨保清今年已经103岁,依然精神矍铄。1944年,他所在的连队驻守在渑池和新安交界的一个山口上。一天,一股日军向山口进攻,由于山很高,且修筑了防御工事,日军白天没有攻上来。天黑后,杨保清奉命站岗,借着月光看到一个鬼子爬了上来,躲在一棵大树后面。当鬼子走近时,杨保清猛然跃起,鬼子来不及躲避,被一枪托撂倒,跌下山崖摔死。每每谈起这段第一次战斗时的情景,杨保清依然斗志昂扬。

“伟人在界首”展区,展示着刘少奇、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在界首地区活动的足迹以及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动人故事。1939年10月,刘少奇一行200余人到达界首,分住在西向义街、东向义街、南向义街的群众家里,他们除了宣传抗日、讲述抗日故事和革命道理外,还逐家逐户打扫卫生、挑柴担水,帮助老人洗脚,获得了当地居民的一致好评。

靳寨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说:“每年清明节、建党节、建军节等重要节日,在校学生、青年团员、党员干部等各界群体,纷纷到靳寨乡抗战史馆参观。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抗战史馆更是接待来自阜阳市、界首市及各乡镇的参观团队20余次。 ”(通讯员 邢文文 王海涛)


  • 上一篇:安徽住房公积金年度“成绩单”公布
  • 下一篇:故宫观摩券被炒过千元是谁想让特权翻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