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的是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九日这一天,灵璧北部张大路,村里面,气氛不一般,新四军派来三个人,个个身手不平凡,带队将领张爱萍……”连日来,“张大路会议”大鼓词在灵璧县乡村广为传唱,该县非遗传承人尤传化领着文艺爱好者敲着大鼓、扬着钢板,生动宣讲灵璧红色故事。
当年的张大路,如今叫大路村,是灵璧县大路乡政府所在地,位于该县北部交通要道。村里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告诉记者,抗战时期,这里是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司令部旧址,是张爱萍将军早期开展抗日活动的重要阵地。由于地理位置显要,日伪军曾两度在这里设立据点,敌我双方展开过多次激烈战斗。
“1938年徐州沦陷后,苏皖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各种势力并存,斗争形势极其复杂。 ”灵璧县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康凯说。当时,日伪在中心城市及交通路线设立了据点,以巩固占领区地位;各县旧政权迅速崩溃瓦解,当地陷入无政府状态。活动在灵璧地区的共产党人,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一度形成了与国民党县政府和各方开明人士团结抗战的局面。1939年,新四军皖东北办事处领导人张爱萍率部抵达灵璧北部,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司令部驻地就在张大路。
“大敌当前,国民党内部却各自为政争地盘,勾心斗角,水火不容。 ”康凯说。当时,国民党第六行政区行署专员盛子瑾是军统系,而国民党灵璧县县长兼第五游击队二支队司令许志远是桂系,两人矛盾较深。为了缓和二人矛盾,促成共同抗日,1939年7月,张爱萍首先找到许志远,向他阐明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晓以联合抗日、拯救中华民族之大义,许志远表示愿意合作,同意我八路军、新四军在其区域内活动,并提供粮草。同年8月29日,张爱萍在张大路主持了和谈,盛子瑾与许志远被说得心服口服,终于握手言和,发誓共同抗日,史称“张大路会议”。
会议结束送走许志远后,张爱萍为安全起见,嘱咐盛子瑾走大道返回,但其执意走濉河边小道。骑马途经小湾子村时,突然枪声四起,盛子瑾侥幸逃脱,副官江上青(时任皖东北特别党支部书记)不幸血染濉河。事件发生后,张爱萍派人护送盛子瑾返回专署,又让秘书刘玉柱参与调停了小湾子事件。张爱萍亲自参加了江上青的追悼大会,进一步密切了与盛子瑾的关系。自此,国共合作打开了新局面,扭转了皖东北地区的抗战形势。 1939年11月初,张爱萍、盛子瑾和许志远联手出动6个团的兵力,由张爱萍统一指挥,一举歼灭公开投靠日伪的灵璧土匪雷杰三。
“‘张大路会议’标志着整个皖东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意义非常重大。 ”康凯说。自此之后,我党我军的活动由隐蔽趋向公开半公开,很多青年党员被安排到国民党的政府机关为我党工作。其次,灵璧作为由洪泽湖通往京浦路西跳板被正式打通,路东路西的抗日战场连成一片。同时,灵璧的抗日民主政权纷纷建立,我党我军在皖东北的活动也有了经费和给养的保证。
“张大路会议”是镌刻在党史军史中的一次重要事件,遗憾的是,今天的人们却无法找寻当年的会址。 “在重拳打击日伪的战斗中,会议遗址随着战火被带入历史的烟尘中。 ”熟悉村中掌故的村民对此唏嘘不已。
张大路处于水陆要冲,抗战期间,日伪军在一个土圩子中央建了一座3丈高的碉堡。为了拔掉这个据点,1944年,新四军秘密组织人员,自大路西2里地的晏场开挖地道,历时两个月,地道直通碉堡下面,日伪军浑然不知。“1944年4月,游击支队与宿东支队里应外合,备足炸药,一举摧毁了碉堡,全歼日伪势力,而‘张大路会议’的原址遗迹也不复存在。 ”康凯说。
抗战胜利后,张大路成了国民党的势力范围。国共和谈破裂后,驻防张大路的国民党军队不断制造与我军的摩擦。 1948年腊月二十八,解放军部队在张大路全歼国民党军队,史称“腊月二十八战役”,张大路从此回到人民手中。(记者 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