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讯 据皖江在线报道, 当涂县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4年位居全省县级首位,2016年达到20029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309元。
农民增收的“总抓手”
春天,是蟹苗上市旺季。当涂县乌溪镇田间地头挤满了前来采购的成蟹养殖户。当涂是养蟹大县,曾一度由于蟹苗质量不过关,养殖效益大面积亏损。乌溪人却从中看到了巨大市场潜力,开始培育蟹苗,并很快形成规模。因为过了育苗关,原来只重150克以上的螃蟹产量不足总产量5%,现在已达40%。如今,水产业产值占据了全县农业产值的半壁江山;水产业实现农民人均增收2108元,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三成以上。
在当涂,产业融合还做出了“接二连三”的文章。黄池镇食品工业的崛起,是该县农业连接“二产”的一个缩影。黄池食品企业有30多家,每天仅黄豆的消耗量就达5万公斤,如今,黄池跻身安徽“产业集群专业镇”。从黄池看全县,42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35.6亿元,带动农户4.8万户。
“接二”还“连三”,收入再翻番。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粉墙黛瓦的民宿散落在大青山脚下,四周是“十里桃花、万亩果园”,这里就是桃花村。如今,该县发展休闲农业,推动农旅融合,连续多年举办桃花节、葡萄节、螃蟹节等节庆活动,兴起乡村旅游热,2016年接待游客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000多万元。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产业融合的要义是让农民能够分享二、三产业增值的收益。”当涂县农委负责人认为,要通过组织模式、经营方式和产权关系创新,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延伸和功能拓展的好处。
山里的13间房子折资入股,每年有近3万元的保底收益,自己还到入股公司打工,每年有2万多元的工资收入。去年5月,岳朝翠所在的桃花村被列为全省12家农村“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试点村之一,探索“三变+乡村旅游”的试点模式,采取“旅游公司+农户”模式开展农家乐民宿股份合作,农户以闲置或经营的房屋使用权自愿入股,对入股房屋进行统一改造、运营和管理,入股农户按照“保底收益+二次分红”方式优先获得收益。目前,已有6户农户以闲置住房10年使用权折资入股,获得股权保底收益和分红收益共计15万元;首批6户直接入股农户房屋完成统一改造,营业面积2047平方米,每日可接待游客近1200人次;另外,入股农户有部分家庭成员在农家乐打工,平均每人每月收入3000元。
改革促进产业融合
据当涂调查队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16年该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中,农民工资性收入10858元,占比54.2%;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6710元,占比33.5%;农民财产性纯收入697元,占比3.5%;农民转移性收入1764元,占比8.8%。
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看似是两种渠道,实为一根扁担的两头,其两头并重得益于改革红利的释放。该县通过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推动农业生产由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生产经营转变;建成优质农业园区10个,带动农户6万多户,也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异军突起。
随着土地流转的有序推进,农民可以不用束缚在土地上就能得到与土地经营相当的租金,另一方面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到企业工作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自营活动以增加收入。该县以促进农民转移就业为抓手,着力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近1600家工业企业就近转移就业10万多人,年人均工资5万元以上。
该县建成全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通过规范农村产权交易行为,实现了农村产权收益最大化和保值增值。2016年,累计完成养殖水面和土地承包流转、经营性固定资产交易540宗,累计为农民增加产权交易收益2017.9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