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跨越70年福建人的吃穿住行之“穿”越福建

时间:2019-09-26

匠人潘爱仪制作旗袍。

  台海网9月26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新中国成立之初,穿衣打扮与时代因素密不可分,“中山装”、“列宁装”、格子衬衫、工装裤,颜色几乎以蓝灰黑为主,被称为“老三样”。20世纪50年代中期,姑娘间开始流行从苏联传入的“布拉吉”连衣裙,服装的色彩日渐丰富。那个年代的照相馆仍使用上海照相机厂生产的老式照相机,摄影师傅需钻进不透光的布里,捏一下橡皮球,拍好一张照片。16岁的郑锦斌接过父亲衣钵时正逢上世纪70年代末照相馆人像摄影复兴,郑师傅回忆当年:“福建那时候穿衣打扮已经时髦多了,只不过还是没有彩色照片,需要师傅们手工上彩。过年的时候门口围着好多来照全家福的人,一家人挤在镜头前热热闹闹的。”

90后设计师黄泽升与同事探讨设计文稿。

  70年代后,人们开始频繁接触国外的服装,市面上出现丰富的纺织面料产品供人们选择,原“北大商场”即如今的西湖百货是福州城区最早的国营百货之一,那个时候柜台前总是挤满了前来购买布料的人们。随着改革开放,服饰文化率先与世界接轨,福建人对衣着的需求从美丽大方走向开放多元。从事42年旗袍工艺的潘爱仪老师傅说:“改革开放后,更多客人上门想订旗袍、唐装、汉服这样的传统中式服装,有省外的客人特意跑到福建来找我订旗袍。”

鼓屏照相馆摄影师郑锦斌拍摄人像。

  90年代至今,人们追求时尚,着装凸显个性风格多变,大家开始关注流行色与流行服饰发布会。随着文化产业不断向前,服装市场扩大,不同国家的文化流入,中国登上世界潮流舞台,国货经典老牌登上国际时装周,变身为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潮牌”。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中国制造,服装业进入新一轮战略重构和积累发展。90后黄泽升从初二开始跳舞,尝试设计自己跳舞时爱穿的衣服,与伙伴一起创办潮牌,致力于打造中国青年人喜爱的潮流服饰。他评价道:“福建服装设计行业在国内处于较为领先水平,我们福建人有敢拼敢闯的精神,愿意走出去竞争学习,我的创新和用心会被全世界的人看见。”

  “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如今,福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随着智能制造、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制造领域的深入应用,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特征,福建服装艺术教学领域也跟上了数字化时代的步伐。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创建于2003年,是福建省创办早、师资力量强、学术水平高的纺织服装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之一,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融合专业课堂与数字化技术,提供全面、综合、体验式的实践教学环境,全方位满足现代服装产业的发展要求,为产业持续提供创新型人才和先进的研究成果。

  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的吕佳老师介绍:“比如三维人体扫描技术与非传统的接触式人体测量区别在于,获取数据准确度高、采集的数据点多,基于数据点可生成完整的人体网格模型,通过软件可获得准确的参数尺寸,方便个性化定制。学院还有一间面料展厅,提供面料小样和对应的二维码,我们的学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了解详细信息,比如幅宽、组织、面料成分、价格,进行虚拟展示,获取消费者情感偏好。”

  说起学院内的数字化设备,吕佳老师感慨良多,服装3D打印技术、VR虚拟实境展示、智能吊挂式生产线等先进数字化技术,纷纷被引进课堂,当下已是数字中国,数字福建。

  衣服是人的第二层皮肤,随着数字化时代向人们走来,不断革新的技术正激发福建的文化创造活力,福建人民抓住契机踏浪而行,织就独一无二的时代图样,将新中国的70年历程穿在身上。(实习记者 李诗棋)

  • 上一篇:61万!南丁格尔奖章获奖者李红教授拿出全部奖金做了这件事!
  • 下一篇:2020年度海军招飞工作启动 福建高中毕业生可网上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