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区绿意盎然。 福建日报记者 白志强 摄
台海网9月26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9月25日上午,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漳州专场在福建省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漳州市委书记邵玉龙、市长刘远和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张慧德,围绕“奋力赶超当先锋 建设富美新漳州”介绍有关漳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作为福建的南大门,漳州“区位好、水土好、生态好、民风好、人文好”。翻读她的70年历史,每一页,都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韧前行,磅礴不息。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宏伟蓝图,按照省委书记于伟国对漳州提出的“当好新福建建设先锋”的要求,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旗帜鲜明“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加快建设工业新城;透过工业促全局,以二产带一产、促三产,加快壮大经济总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70年劈波斩浪,70年栉风沐雨。70年来,漳州GDP从1949年的1.1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947.6亿元,增长3523倍。漳州被授予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生态旅游城市、中国食品名城、中国钟表名城等称号。
伴随着共和国崛起的跫音,漳州继续阔步向前。
古雷开发区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石化基地。福建日报记者 白志强 摄
福建海山重工工厂内,工人正检查车架喷漆情况。 福建日报记者 白志强 摄
聚焦中心:大抓工业 抓大工业
“大抓工业,就是要旗帜鲜明抓工业,坚持不懈抓工业,久久为功抓工业。抓大工业,就是要‘抓大’工业,通过优化存量,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就是要抓‘大工业’,抓龙头、铸链条,整合资源、引进资源,招引大项目、好项目,大力发展体量大、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先进制造业,推进经济增速换挡、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动能转换。”今年初以来,漳州市委书记邵玉龙饱含热情的梦想诠释,点燃了漳州工业发展热情。
视线投到漳州市古雷开发区。古雷石化基地以芳烯烃为龙头、中下游配套的石化产业链初具规模,海顺德、春达化工、康普化工相继投产;PX、PTA顺利复产,上半年实现产值188亿元。古雷炼化一体化一期、中怡精细化工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炼化一体化项目预计2020年6月前建成投产,中怡、奇美等一批石化龙头企业加快落地,石化产业加速集聚。
在云霄县,一个投资千亿的核电项目正摩拳擦掌。作为全国首个按照“核蓄一体化开发运营”新模式开展前期工作的核电项目,其规划建设的6台300MW水轮发电机组,总投资约100亿元,现已列入国家“十三五”水电发展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
产业规模日益扩大,走高质量发展路线也愈发迫切。为此,漳州抓住创新关键点,通过加大创新平台建设、企业技改扶持、高技术企业奖补力度,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比如,产业研究院方面,漳州正推动古雷开发区与厦大合作共建石化研究院,三宝钢铁与中冶建研院共建钢铁产业研究院,龙溪轴承与机械研究总院共建装备制造研究院,力争每个重点产业至少有一个产业研究院。
目前,漳州市已有202家高新技术企业。仅今年上半年,漳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就达107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75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9.5%。
如今,“抓龙头、筑链条、建集群”成了漳州工业发展的基石。漳州已然形成石油化工、特殊钢铁、装备制造、食品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与新医药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1—8月,漳州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8.9%,增幅位居全省第二;工业投资增长34.5%,增幅位居全省第一。
在雅歌乐器生产车间,调音师在为吉他调音准。 通讯员 郑文典 摄
拓展空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营造‘真爱商、真护商’的政治环境;营造‘更有序、低成本’的经济环境;营造‘最舒心、最安心’的社会环境;营造‘高颜值、高品位’的生态环境。”漳州市市长刘远表示。
漳州是机关效能建设的发源地。2000年3月21日,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专程到漳州调研机关效能建设,并向全省号召“远学深圳,近学漳州”,要求“漳州一方面要总结经验,推动全省机关效能建设;另一方面要巩固提高,推动效能建设进一步发展,点点深化、成龙配套、继续完善”。近20年来,漳州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认真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以机关效能建设为重要载体,全方位推进营商环境建设,探索形成了一批爱商亲商护商的“漳州经验”。漳州市重点在打造“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四大环境上下功夫。
其中,自2016年5月被列入全国12个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以来,漳州探索推出的“多评一表”“集中会审”“四检合一”“即报即放”等改革经验做法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在全国推广。全市行政审批平均时限由38.5个工作日压缩到9.5个工作日,实现了重点项目能快则快。例如落户台商投资区的中科智谷项目,总投资20亿元,成功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试生产。在减轻企业负担上,漳州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减税降费的决策部署,仅今年前7个月,就为企业省下了各种税费近22亿元,真正以政府“过紧日子”换来企业“过好日子”。
此外,漳州市积极推行“一业一策”“一企一策”,为企业量身定制了“民营企业18条”“食品产业8条”“钟表产业8条”“中小企业9条”等专项扶持政策,以“真金白银”“真情实意”帮助企业爬坡过坎,跨越市场的冰山、融资的高山和转型的火山。2018年,食品产业产值超1500亿元,漳州从“中国钟表之城”晋升为“中国钟表名城”。2017和2018年,漳州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一。
为了吸引人才落地,漳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20条措施,并在中心城区创新建设了用于安置人才的“安得广”工程,以每平方米7000元左右的价格供应各类人才居住。这对于许多青年创业者和企业人才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近期发布的《2019年中国青年理想城报告》中,漳州入选最具“青和力”城市前百强,成为年轻人最钟爱的城市之一。
2017年,漳州获评“中国十佳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漳州的登记财产、开办企业、获得电力等指标分别相当于全球第17、21、30名,达到领先水平。
漳州市正兴车轮有限公司工人正检查钢圈。 本报记者 白志强 摄
释放活力:深化改革 创新体制
漳州的资源禀赋优越,如何让好资源进一步发挥好效益?要在高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突破体制机制掣肘,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把沉睡的资源唤醒,把各种静态优质资源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的竞争力。
改革的重点在哪里呢?
漳州围绕当好“机制活”先锋,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通过建立“五个一”工作机制,即优惠政策“一步到位”、服务企业“一呼百应”、推进项目“一路绿灯”、破坏环境“一查到底”、亲清政商关系“一以贯之”,漳州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
其中,漳州110、首发“315”维权热线等6项经验做法入选改革开放40周年“福建影响力”案例。2017年被列为全国12个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城市之一,“商务110”“联合办税”“即报即放”等经验做法在全国复制推广。漳州与近14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关系,比利时英博、日本矢崎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漳州。
值得一提的是,漳州市21个开发区以全市9.4%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规模工业产值的59.2%、工业投资的58.17%、税收收入的37.7%。如今,漳州把开发区作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主阵地,完成了新一轮市管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行“区地合一”。开发区管委会对辖区实施全方位的行政管理,“人权、事权、管理权”三权合一,不仅打破原开发区属于不同行政区划的限制,而且赋予了独立的财政、规划、审批等职能,极大提升了开发区自主管理水平。
实行“区地合一”,将产业园区与行政区合二为一,解决开发区与行政区之间跨部门协调配合、政令不畅等问题。按照“能放则放、应放尽放”原则,漳州赋予开发区更多自主权,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实现“区内事区内办”,让企业和群众“进一扇门、办所有事”。
改革后的开发区,资源更加集中、要素更加集聚、服务更加高效。目前已谈及签约的福佳炼化一体化、中铁世博城、联盛浆纸一体化等产业项目都处在开发区范围内,开发区进入了大项目加快落地、大产业加快集聚的关键阶段。“上世纪60年代,谷文昌创业精神、龙江大局精神享誉全国,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及谷文昌,把谷文昌同志作为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四有’县委书记的榜样。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激励着一代一代的漳州人艰苦奋斗、勇往直前!”邵玉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