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深吻拿着当年给游击队送饭的竹篮
台海网9月25日讯(海峡导报记者王龙祥蔡力见习记者焦修博郑滢媛文/图)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大规模“清剿”福建各地的游击队。出生于漳州市云霄县下河乡仙石村的张木辉率领闽南云和诏(云霄、平和、诏安三县)游击队转入山区,发动群众在乌山开展反“清剿”游击战争,保卫革命根据地。
在那段革命斗争岁月里,乌山脚下的百姓们为了保护游击队员,与国民党兵斗智斗勇。近日,导报记者在云霄县融媒体中心的带领下,前往云霄县下河乡的乌山脚下,寻找当年游击队的足迹。
用“绰号”称呼游击队领导人
从下河乡政府出发,沿着盘山公路继续行驶约40分钟,到达山顶上的一个小村庄——仙石村下寮社。
据了解,目前下寮社还居住着13位老人,平均年龄60岁以上。
一排土木结构的民宅,建于山坡之上,与路面落差达10米。
今年71岁的张耀钦老人,是革命烈士张木辉的侄儿。“这栋房子,以前就是游击队住的。”时至今日,张耀钦仍然居住在这栋老房子里,“我叔叔张木辉是这一带活动的游击队领导人,所以我们家的房子,也就成了游击队活动的场所”。
张耀钦说,虽然房子后来有改建,但当年游击队活动过的那间,还是保持着原样,“现在地面上的地砖,还是当年的,都没有换”。“我小时候听我爸爸说,当年国民党兵每天都到我们村来抓我叔叔和游击队员,村里的人为了保护张木辉,不直接叫我叔叔的名字,而是用‘纸话’叫‘阿沛(音)’。我爸爸还被国民党兵抓去严刑拷打,但他们都没有从我爸爸和村民口中得到任何关于游击队的消息。”张耀钦说,直到1949年张木辉在诏安县艮南村执行公务牺牲后,国民党兵才放弃到下寮抓捕游击队员。
佯装“烧香”,实则给游击队送饭
如今已经86岁高龄的张深吻老人,是下寮社唯一健在的当年给游击队送饭的人。
得知导报记者前来采访,老人从屋里拿出一个很旧的竹篮。竹篮高约40厘米,上面还有一个盖子,打开盖子,里面还有一个隔层。
虽然这个竹篮看上去已经很老旧了,但保存得很完好。“当年,我就是用这个竹篮给游击队送饭的。”张深吻回忆说,当年他才十几岁,每次母亲把饭菜准备好放在竹篮里后,他就提着这个竹篮,跑到深山里去送饭。“到游击队的驻点处中间有一个小庙,经常路上有巡逻的国民党兵,母亲就在竹篮的上面放些香、纸,遇到巡逻兵,我就说是去庙里烧香的。我是小孩子,所以国民党兵对我也没有盘查得多严。”
张深吻说,当年虽然他还很小,但每次给游击队送饭,他都很兴奋。“我不怕,从家里到山上走路要半个多小时,如果路上没有巡逻兵,我还会把游击队队员接到家里住呢。”
张深吻说,游击队在山上的人数是不固定的。“人多的时候,他们就自己做饭,只有两三个游击队员的时候,我们才给他们去送饭,所以每隔三天才送一次。”
遇到“清剿”,全村人都往深山里跑
从下寮社出发,翻过一个山头,就是白石后,也是70岁老人张茂时的出生地。
几间低矮的民宅,沿着山坡修建。在中间的空旷处,是一座崭新的祠堂。“这里原来有5间房子,当时都是给游击队住的,解放后,村里的人大多搬到山下去了,5间老宅子就没人住了,前几年,我们商量了下,就把这5间老宅子拆掉,在原地修建了这座祠堂。”张茂时说,之前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一个家族的本家,所以这座祠堂也就是他们家族的祠堂。“听我母亲说,我出生第三天的时候,国民党兵就进山来‘清剿’山上的游击队员,我们村里有很多人跟随游击队参加过战斗,所以我们村也成了国民党搜寻的目标。”张茂时说,当年他的几个哥哥也很小,才几岁,母亲带着刚刚出生的他,无法照顾其他的孩子,所以就由12岁的大哥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往大山里跑。“那时候,不分白天黑夜,只要村外有陌生人出现,我们所有人都得躲起来。得到解放的消息后,我们全村人高兴坏了,革命终于成功了,我们再也不用往山上跑躲国民党的抓捕了,大家终于可以安安心心地过日子了。”
如今,在仙石小学的校园里,还有“仙石乌山地区革命斗争纪念馆”,里面摆放着数十件当年游击队使用的物品和武器:饭篮、饭钵、碗筷等,还有土炸炮和工雷等当年游击队使用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