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福州大学组建百支志愿团队 用所学所识科技成果援农助农

时间:2019-09-28

福州大学依托专业学科组建100多支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八闽大地,改造村容村貌、服务农村电商、建设智慧农业,搭建起高校与乡村科技、经济、文化的互助交流平台。

用书本所学所识科技成果援农助农

环境与资源学院环境专业的硕士生余珊和她的同学们已经连续三年参加对龙岩武平县平川河的水样采集和水质监测了。在调研出结论后,他们制定了优化策略,如今,这条原本的“脏”河河道和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更美,也更加生态宜居。

  福州大学依托专业学科组建100多支志愿服务团队,深入八闽大地,改造村容村貌、服务农村电商、建设智慧农业,搭建起高校与乡村科技、经济、文化的互助交流平台。校党委副书记林生说:“专业学习与社会观察、志愿服务实践融合,用书本所学所识和科技成果援农助农,增强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还强化了自身本领。”

宁德三都镇象溪村“红色科技成长营”

  修补后的墙体坚实多了,建筑好看了

  “岩前镇地形较复杂,房屋错落,缺少总体的地形地势图。”在一次实践交流中,福州大学土木学院学生江宇舟从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镇长刘一果那里得知当地建设的需求。回到学校后,江宇舟向学院老师表达了组建实践队前往岩前镇提供技术援助的想法并得到学院的支持。今年7月,15名大学生来到岩前镇,先后走访了160余户村民,对乌龙村、星桥村里近31公里长的下水道管网系统提出分流设计方案,解决雨污混排问题,改善污水治理;还通过无人机技术测绘5408公顷,人工使用RTK、全站仪等高精度仪器测绘4682公顷面积的村镇地形地貌图,帮助岩前镇村庄房屋建筑、道路、水坝建设、铁路铺设等做出合理规划,解决了本地规划建设的一块心病。

  在泉州安溪吾邦村,土木工程学院的同学们发现村里许多民居的墙体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裂缝。“村里有不少房子几十年都未修缮了,破烂不堪,看着不放心,村民住着也不安心。”土木学院驻吾邦村第一书记李坤皇希望实践队的同学们能帮助村里解忧。

  改造工作迅速展开,结构工程专业博士生陈曦与赵晓雯来到村民家中调研修补墙体。他们先对墙体的强度进行评估,计算出高强混凝土的配比,并运用学院季韬教授的新型高性能混凝土技术对一批老旧建筑裸露墙体进行修复与加固,最后采用新材料PTB乳液对涂鸦景观墙体进行防水处理,保证景观墙体长期不开裂、不渗水、不褪色。同时,与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同学合作,结合闽南文化、安溪茶文化、武术文化等特点绘制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主题墙绘近500平方米。

  “修补后的墙住起来安心踏实多了,还好看。”村民吴兴旺黝黑褶皱的脸上展露出喜悦的笑容。此次实践活动,两个学院的同学密切配合,一墙三改造,对老旧裸露墙体修补完善与美化,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还使乡村居所有了乡村游的“附加值”。

技术专家为屏南县寿山村花卉种植企业提出装置改进方案

  物联智能技术优化产业,提质增效了

  “象溪村位于三都镇南半岛,北环深水良港——三都澳海湾,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开展水产养殖。水产育苗已成为当地村民的一个重要收入来源。”听完象溪村第一书记林雄的介绍后,物信学院实践队实地调研了当地的渔排育苗厂,发现村民们在鱼苗养殖过程中,缺少先进技术支撑,在提质增效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实践队结合物联网专业特色及北斗通信技术,和企业探讨结合物联网智能农业与环境监测理念,将智能传感和无线通信等技术应用到育苗过程中,实现24小时在线监测溶解氧、水温、pH等精准数据,提高鱼苗成活率,用“智能化、规模化、简单化”优化产业增收。

  在屏南县寿山乡白玉、前墘等老区村,兰花种植是当地人主要收入来源,但是由于所用的传统人工灌溉导致植株娇弱影响了生长。学院师生们在发现这些问题后,冒着蚊虫叮咬、持续高温等恶劣条件进行仔细调查测量,提出灌溉系统智能化的技术改进方案,优化了兰花养殖环境,还减少了人力成本投入。一同前往的数字媒体专业同学还结合自身所学专业,协助寿山乡将兰花种植和红色旅游结合开发,为寿山乡制作一部红色资源保护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的宣传片及旅游地图,帮助当地旅游宣传和推广。

  “山路十八弯,盘山二十环”,这句乡村民谣说的是宁德洋中镇的省级贫困村利洋村。由于村子与外部交通隔离严重,利洋村长期“电视收不到信号”“通电好久了,电磁炉一直坏掉,还是烧煤煮饭”。踏入田间走访农户的同学们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解决了村民们的这些久久的民生困扰。

  用科技带来眼界和快乐,孩子成长了

  “老师,你们可不可以不走?”随着“红色科技成长营”的落幕,象溪村孩子们依依不舍地送别实践队的同学们。活动结束前夕,实践队还向当地希望小学捐赠了北斗学生团队自主研发的“爱学乐”编程机器人5套、各类书籍共100本。

  这是福州大学实践队连续第三年在此开展“知识下乡”活动,由福大北斗团队携手打造的“红色科技成长营”爱心支教课堂,赢得家长们的广泛认可,“孩子每天都过得很开心,放学回家还会跟我们分享上课学到的东西,自己做的贴画、螺旋小车”。

  同学们还给孩子们带来了一些“新鲜玩意”:在课堂中引入VR虚拟现实技术、无人机以及无屏投影仪。在体验过程中,孩子们沉浸在对科技的憧憬中。

  如果说用科技给孩子们带来眼界和快乐,那么,为特殊儿童们送去温暖与关怀,则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师生们8年爱心不间断的教育路途。

  “这里的特殊儿童大多数来自农村的贫困家庭。适应社会的能力比正常孩子差很多,加上受教育水平较低,未来的就业选择面很窄,很多青少年一毕业即失业。”指导老师张炎琳已经连续4年到福清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志愿服务,对特殊儿童的成长需求有着深刻的认识,“但是聋哑人往往有超于常人的注意力,盲人的听力等其他感官往往比较灵敏。”

  在对特殊儿童连续服务工作中,同学们创新探索了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教学与扶弱相结合。在日常课程中融入了职业教育模式,通过校外环境体验、编织中国结、剪纸、石头画、练习武术、艺术鉴赏等缤纷多样的课堂,在为孩子们带去欢乐的同时发现和挖掘孩子们的兴趣与优点,开发孩子们的潜力,并做好实时记录,为每个孩子建立个性化的职业培养档案,为孩子们开设职业规划、就业技能培养等课程。

  在就业技能培养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侧重点也不同:一至三年级的孩子以开发其劳动意识为主;四至六年级的孩子以发掘其兴趣爱好为主;七至九年级的孩子以社会教育为主。

  同时,帮助对接社会爱心企业来扩大孩子们的就业市场。“只有做到授人以渔、弱有所扶,解决孩子们的就业问题,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发展进步。”来自财管专业的俞悦说,新农村建设需要更多的热情参与和专业帮助。

  “鼓励师生走入乡村,深入了解农村发展情况,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和学科技术优势,重点抓好乡村建设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推进了农村项目建设。”林生说,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也培育出一批优秀青年,8年来学校选送了600多名大学生到基层挂职,为新农村建设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记者 薛希惠 通讯员 谌代夏娴 曾璐姚 文/图)

  • 上一篇:“中国红”扮靓福州地铁 国庆主题地铁列车今日亮相
  • 下一篇:福州高新区:高端装备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正式动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