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柏峰/摄)
台海网9月28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泉州市区中山中路泮宫始建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是泉州府文庙建筑群主要附属建筑之一1931年起,府文庙从棂星门以南辟为中菜市直到2000年中菜市关闭近七十载的光阴里这里既有厚重的文化气息又有浓郁的市井风情其中一个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江湖人物故事至今仍然口耳相传于泉州人的茶余饭后
邹鲁遗风圣贤门
这是上世纪的泮宫,上面挂着第四届盆景雅石展览的横幅,下面是童装店和点心店,高雅文化和市井味道在这里融合。
泮宫是古代高等学校,《礼记·王制》中有“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的说法。泉州府文庙泮宫又称“圣贤门”或“庚门”,宋代古建已废, 1914年,泉州爱国华侨李功藏邀请泉州著名建筑大师傅维早,修建钢筋混凝土仿古泮宫牌楼,此后历经多次修缮,2008年一度被鉴定为危楼,到2013年,泮宫修复后重获新生。
2013年泮宫修复之前,二楼有对联一副:海国闽疆东南重镇,典章文物邹鲁遗风。写的是泉州优越的地理风貌和悠久的儒学传统,厚重大气。
如今修复后的泮宫,依然保持端庄典雅的风格(王柏峰/摄),二楼对联暂未重新题写上去。据陈允敦先生《泉州古地名探源》一书记载,泉州有句俗语:“输到走入泮宫”,泮宫曾有“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的禁令石碑,这句话可以形容双方明争暗斗,终必有一方会财穷力尽,就像走到泮宫,不下马也得下马。
杨茂盛曾在泮宫对面的人民电影院担任过放映员,他介绍说,泮宫口位于古代泉州崇名铺凤阁境,凤阁境无地建境庙,架梁于金鱼巷口两侧而成阁楼,当作境庙。有一句泉州俗语叫“下下来,过凤阁”,就是因为阁楼让金鱼巷口狭窄低矮,每到迎神赛会的日子,神轿、皇辇需要降低,慢慢才能通过,说的是做事要先考虑周到再行动。 杨茂盛说,晚清泉州人杨介人所著 《畅所欲言》一书中,还收录“凤阁相公不甲查某说话”的俗语。因为当年的境庙在阁楼上,登阁楼需要高梯,而且阁内全是弦友们演奏南音,因此不会有女士入内,这句俗语用于一些不善于接近女士的男人。
如今重修后的泮宫。(王柏峰/摄)
据泉州市区地方志学会理事许月才介绍, 1985年曾由市青少年宫出资修缮泮宫,当时“泮宫”二字是由泉州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伍泽旭所题的舒同体书法,但无署名。 如今的“泮宫”二字来自泉州最后一位状元吴鲁(1845年-1912年),他曾写下名篇《百哀诗》, “泮宫”二字正是集《百哀诗》中吴鲁书法而成。 据史料记载,清末台湾的台南文庙被毁,而当地工匠不懂得如何复建,曾专程来泉州学习,将泮宫牌楼原样复制到台南。如今台南文庙三开间的牌楼,就是1914年以前泉州泮宫的模样。
泮宫后的文庄蔡公祠,也是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所在地(杨志雄/摄)。据许月才介绍,2003年,李廷机祠堂维修现场曾出土一块 “青云路”碑刻,从泮宫进入府文庙这条路,古称“青云路”,有学子“直上青云”之意。
在蔡公祠内,泉州文库整理出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清江介绍说,这座建筑最早由泉州知府朱炳如于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所建,奉祀明先儒蔡清(1453年-1508年,泉州著名理学家)。蔡清将朱熹理学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推进一大步,从而形成清源学派,使泉州一度成为全国理学中心。这座建筑在清代多次重修,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粮食部门的制面店使用。因年久失修,2002年政府重新修复。
泮宫东侧,呈放一座重达20余吨的混凝土仿木屋顶,长6.25米,宽5.55米。这是1914年傅维早主持修建的泮宫门楼屋顶,从泮宫到这里不到70米的距离,2013年修复时,花了7天时间,被精心整体平移到了这里,而旧木构件则保留在新屋顶上。
有趣的是,旧屋顶上还有两个“小天使”模样的雕塑(默默/摄)。据许月才分析,傅维早当年设计牌楼时,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一是坚固耐用,二是能体现时代美感。他特别喜欢泉州古建筑上的飞天形象,在泮宫对面金鱼巷的故居内,也设计飞天雕塑。当年在泮宫屋顶上加上飞翔的“小天使”,中西合璧,同样是时代美感的延续。
福建棋王“歪嘴启”
上世纪的泮宫,市井气息浓郁,泮宫后就是中菜市门店,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求。
据在城南大隘门长大的刘远双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泮宫口附近有一位摆烟摊的人物,大名康启明,家住城南大隘门附近。他原本是城南富有的布商,后来在福州贩布,陷入赌局圈套,导致破产,于是在大隘门摆烟摊,后来搬到涂山街头,在满堂酒家隔壁二三间的破烂小屋中居住,家境非常贫寒。 康启明平时不修边幅,常穿脏衣破鞋,不以为意,到年老才勉强讨上媳妇,加上嘴角歪斜,被人称为“歪嘴启”。在泮宫这块藏龙卧虎之地,这位其貌不扬的烟摊老板,却是不折不扣的“福建棋王”。 据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怀介绍,1957年泉州市区、惠安、安海、石狮、晋江先后成立中国象棋研究社。1959年4月,康启明参加第4届福建省运动会,获得象棋冠军。后来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象棋赛,1961年、1962年又两次获得省赛冠军。 据在中山路长大的郑福海回忆,康启明所摆烟摊,是一个两边可以合拢的扁烟箱,最初卖用于卷“喇叭筒”的土烟叶。后来泮宫内有一个安溪人开店,专门卖土烟叶,生意很好,康启明只得转卖大前门、友谊、海堤等卷烟。与寻常香烟摊主不一样,他的烟摊旁边永远摆着一个棋盘。 在泉州古城长大的廖福伟和康启明有过一段交往,他回忆说,康启明虽然多次获全省冠军,平时丝毫没有棋王架子,不管男女老幼,谁都可以到泮宫门口找他下棋。对一般人下棋,他通常都是让双马出战,一边摆摊给顾客卖香烟,一边弈棋,每局赢了后照例要收一分钱或两分钱的棋盘费,可见他当时确实生活艰辛,分厘必计。 据廖福伟回忆,小时候他在一位老伯指导下学象棋,老伯鼓励他摆残局去让康启明破,每次去康启明都欣然应战,而且觉得破局是学习,不收棋盘费。很多棋手都难以破解的残局,康启明都轻车熟路,每谱必破,而且速度敏捷,令人叹为观止。 随着棋艺增长,廖福伟开始花一分钱的棋盘费(大人要交两分钱)与康启明下棋,自然康启明也是让双马,轻松卖烟说话的同时,顺便毫无悬念地赢棋。但有一次,当时没什么人买烟,周边很静,廖福伟认真思考,加上康启明可能掉以轻心,陷入危局,思考很久,这是廖福伟和他弈棋的经历中康启明唯一一次长时间思考,最终下成和局,这次他没收一分钱棋盘费。 回想这些往事,廖福伟说,有过这么一段人生中难忘的忘年交,他一直不叫他的绰号,而是用闽南语尊称他为“康师”。 刘远双回忆说,当年大隘门对面有一个开裁缝店的老板,人称“裁缝九”,好多年的全市象棋赛都是第二名,全输给康启明。因生性好强,爱面子,他跟康启明暗中协议,让他作假故意输给自己,让其风光一下。后来裁缝九真的得了几届冠军,而且也履行诺言,平日帮衬康启明一些费用,以解其无米之炊,二人还成为好友,略知内幕的人也心照不宣,至今想来这仍是一件十分有趣的泉州棋坛逸闻。
五花八门中菜市
1987年,泮宫内的中菜市。(陈世哲/摄)
如今同一角度看过去,古香古色,与30多年前的闹市已完全两样。
中菜市在上世纪30年代建成。改革开放后,位于古城中心地带的中菜市场更是成为泉州最繁华热闹的集市。据郑福海回忆,当时不仅泉州城区,连晋江、惠安等地的农民也天不亮就来此赶集,渔民们挑着海鲜,为了不让海鲜缺水减重,路过水井还要加水。 从泮宫门口进去,一整条都是菜市场,直到一栋两层的工商管理局,右边的洙泗桥外是大众戏院,戏院南有综合食品厂的酱料店,经营的酱瓜闻名遐迩。工商管理局后面直到后城两边,也全是商贩。 这里不仅有卖菜的,还有各种美食和小商品,比如其中一家“铁记”卤面,就在泮宫门后右手边,老板名叫阿铁,经营的卤面味道鲜美,是难得的美味,以至于如今泉州街头还有不少卤面店写着“泮宫卤面”的招牌。此外还有冰厅、牛肉面店、扁食店、蜜饯店等。
这是当年中菜市场内的盛况,售货员统一着装,戴着帽子,为市民提供服务。
据蔡永怀介绍,泉州民间有一句歇后语:涂山街头到鱼——热闹,用来形容旧时中菜市的热闹鱼市。鱼行中比较出名是 “淡合益” “瑞兴号”两家。“淡合益”老板姓李,设有养鱼池,专门销售活鱼,交易中使用特有的隐语和手势,用“天下平口水,龙门不见开”等文字,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字,并成立“泉州鱼行同业公会”。“瑞兴号”老板姓贺,亲自挑着货品沿街叫卖,一条扁担中间放一个木盆,盆中放着鳖,一前一后两人挑着,大声吆喝:“鳖公还是鳖母啊,鳖公一两卖五角,鳖母一两卖八角……”令人难忘。 据许月才回忆,中菜市内当年有一位讲古人叫王福,早年是一个屠户,后来改行讲古,对地方语言精通,不少人专程赶来学习闽南语方言知识。此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入泮宫内数步的石路,左往蓝桥巷的拐角,时常还会出现几位艺人: 一位被称为“躼(lào,形容身子长)脚”的高个男子,一边拉着二胡唱歌仔戏,一边卖“白雪雪”牌洗牙粉; 一位名为陈飞龙的拳术家,以口吞铁丸的绝技表演售卖膏药; 一位被称为“只瞑”(即白内障)的中年女子,手弹月琴唱闽南小调《雪梅歌》《走船歌》等,声音凄婉动人,除古城内外,时常沿新门街往浮桥一带卖唱。 一位被称为“红鼻子”的男子,如杂技演员一般,擅长骑独轮车,常参与到杂耍表演中…… 如今回忆起来,这些艺人令人感叹、同情。
这是迁移前的中菜市,门楼依稀可以看到“中菜市场”四个大字。据许月才回忆,当年过洙泗桥即是中菜市场商店。如今石桥往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主要通道,还有三条东西走向的通道。(鲤城区档案馆/供图)
如今从同一方向看过去,中菜市场的建筑已不复存在。
这是府文庙棂星门的老照片(许月才/供图),当年以棂星门为界,往南包括图中的榕树和草地都划为中菜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拓展到明伦堂、李文节祠的门前一带。
虽然中菜市有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但毕竟在文庙范围内,将中菜市搬离文庙,历来是许多部门和学者的共识。2001年,中菜市搬迁,拆分成温陵路菜市场、龙宫菜市场和新门街菜市场,泉州府文庙恢复原来的规模建制。
注: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许月才、廖福伟、郑福海、刘远双、蔡永怀、杨茂盛、何振良、林爱珠等人的大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文图:王了
摄像:点创传媒 苏维斯
(部分老照片来自网络,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中山中路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