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全省首个!泉州养老服务组织孵化基地建成 为失能老人撑起一片天

时间:2019-10-15

台海网10月11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瘫痪在床不能自理、24小时需要人照料……护理一位失能老人,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意味着巨大的身心压力。记者从泉州市民政局了解到,目前泉州市80岁以上老年人口16.2万人,其中特困失能老人有2207人。这些失能老人由谁照顾?是否得到细致的关怀?近日,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护工悉心照料失能老人 

【现 状】

聘请住家保姆 照料瘫痪妻子

目前,将失能老人送到养老机构的家庭较少,大多数家庭选择自行照料,或者聘请护工帮忙。

今年80岁的蔡向林居住在中心市区新华南路,老伴今年79岁,偏瘫在床多年。因儿子儿媳在外省工作,只能由他独自照顾老伴,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照料老伴越来越吃力。与子女商量后,他通过中介找到一名住家保姆,月薪3700元,一年十三薪。“保姆负责全职照料老伴,我负责买菜。”蔡老伯说,自从请了保姆,他肩上的压力卸下来一大半,“我和老伴没有退休金,请保姆的钱是儿子出的,担心老伴有心理压力,我们骗她说,保姆月薪只要2000多元。”

阿婆全身瘫痪入住机构养老

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永春岵山镇敬老院一楼,88岁的林岚老人躺在护理床上晒太阳,护工将热腾腾的饭菜端到房间,先将护理床一头摇高,再为她围上一条毛巾,随后一口一口地给她喂饭。

“林阿婆今年8月初入住敬老院,入院时全瘫,日常生活都需要专人照料。”敬老院聘请的护士林瑞敏告诉记者,每天清晨,她会为所有老人测量血压。三餐后,为每位需要吃药的老人送上温水和药物,记录下每位老人当日的排便、饭量、血压等信息,还随时监测老人的身体状况。

除了林护士,敬老院还雇请了8名护工,对入住老人进行24小时监护。由于失能老人大多长时间卧床,每周五,敬老院还会邀请医生为老人体检及进行按摩。

据悉,今年5月份投入运营的岵山镇敬老院,目前入住了20名高龄老人,其中有15名失能老人,他们因为中风、脑萎缩等原因,丧失了部分甚至全部的行动能力,需要专人照料。

74岁的郑榄老人因中风后腿脚不便,但他还能自己吃饭。午餐过后,2名护工将他搀扶回房间,他坐在床上招呼护工打开电视,“我想看新闻”。郑老伯的子女忙于工作,无法长期陪在身边照料。说起入住敬老院的生活,他笑道:“在这里过得挺好,护工会帮我洗澡洗衣服,平时看看电视和报纸,家人每周都会来看我。”

“我们是公建民营的敬老院,是永春首家接受失能老人的养老机构。”敬老院院长郭丽丽说,目前院里有120张床位,可由于电梯尚未安装,暂无法接收更多失能老人。目前,预约入住的老人已达到20多名。

泉州实验中学的小志愿者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陪伴老人

康复训练有成效给老人极大鼓励

清晨,屋外带着秋意的微风吹起92岁陈阿婆的鬓发,她的脸上也露出笑容。这一天,华侨大学的志愿者来到丰泽街道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东涂社区),用轮椅把部分失能、半失能老人推到附近的刺桐公园散心。

今年1月份,该照料中心正式运营,2月份,陈阿婆就住了进来。“当时老人摔倒后髋关节粉碎性骨折,住院了一段时间,为了让老人得到更专业的照顾,家属把她送到了照料中心。”中心负责人王诗坤说,老人刚来时只能卧床。前期,护理人员每天帮助她做上肢运动,把病床摇起来,辅助其自行用餐。渐渐地,老人能坐起来了。经过半年的康复训练,老人现在能在护理人员的搀扶下走几步,也能坐在轮椅上出房间、出中心,到户外参与文娱活动。

“失能、半失能老人渴望出门,可却受限于身体条件无法实现。通过护理人员帮老人做健康管理、康复训练等,有的失能老人从只能躺着到能自行扣扣子、穿衣服,甚至能坐轮椅外出。”他说,别看事情小,却能给老人极大的鼓励。

王诗坤介绍,中心是一个小型嵌入式社区养老综合体,为本社区和周边的老人提供精细化服务,有6名专业护理人员和1名护士。中心目前有34个床位,已入住25位老人,大部分是失能、半失能老人。

志愿者们常来陪伴老人感受社会温暖

记者走访社区照料中心、专业养老机构发现,有不少志愿者经常来关心陪伴老人,如东涂社区照料中心,经常有华侨大学、黎明大学等学校的志愿者前来,还有实验中学、丰泽机关幼儿园等学校的小志愿者。

他们为老人带来精彩的文艺演出,陪老人做益智游戏,听老人倾诉家长里短,同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今年暑假,永春六中也组织学生志愿者,分批到岵山镇敬老院看望失能老人。“与孩子聊天谈心,老人们很开心。”郭丽丽说。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采访中,记者发现,由于涉及传统观念制约、专业照料人员缺乏、家庭经济负担大、专业护理机构资源不足等问题,目前失能老人的护理难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完善。

【难点】

受传统观念影响养老机构不受待见

“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家庭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东西,受此影响,有不少市民觉得把父母送到养老机构是不孝顺的行为。”泉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相关负责人分析说,因此,有“养儿防老”观念、受传统家庭观念影响越深的老人,对养老机构的入住意愿越低。“另外,部分老人消费意识也不足。”他补充道。

采访中,记者遇到多位来看望老人的亲属,他们透露,确实没把入住养老机构的花费告诉老人,担心老人“嫌贵”不愿意住。

聘请护工花费大部分家庭难负担

对不少家庭而言,雇请护工的开销大,负担较重。有的家庭为了照顾失能老人,子女选择辞去工作全职照料。

去年,78岁的方阿婆突发脑溢血,出院后失去了自理能力,需要有人24小时陪护。“请一个住家保姆要四五千元,如果送到养老机构,每个月也要四千多元,可儿子儿媳每月才挣五六千元,所以他们选择辞职在家照顾。”方阿婆的丈夫陈振说,他自己有高血压、糖尿病,无法陪护妻子,所幸退休金较高,一家人的正常生活还能勉强维持下去。

东涂照料中心在中秋节举办博饼活动,住在这里的老人很开心。 

机构运营成本高投资回收周期长

“目前运营处于亏本状态。”郭丽丽表示,敬老院的场地是政府提供,但装修、设备、人员聘请都是由机构出资,“预计要10年才能收回成本。”

记者从泉州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获悉,截至今年6月,全市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共2118所,各类养老床位合计达到4万余张,其中护理型床位占养老机构总床位比例达46%。

专业人员难招水平参差不齐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也让养老机构负责人颇为苦恼。“中心目前仅有1名护士,且是‘高薪聘请’来的。”王诗坤说,他们想招聘更多专业人员,却很难招到。记者还了解到,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有的是进城务工人员,有的年纪和机构里的老人差不多。

为了减轻特困失能老人负担,做好特困老人的兜底保障工作,泉州市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出台各项政策,如失能老人护理补贴政策等,让特困失能老人多了一份护理保障。

【措施】

特困失能老人每人每月补助300元

2013年起,泉州市率先在全省将“特困且重度失能老人提供每人每月300元政府购买服务护理补贴”列入市级为民办实事项目。

2018年,特困(低保)失能老人护理补贴制度全面向“低保、失独家庭中的重度失能老人”推行,并列入常态化工作。据悉,特困(低保)失能老人护理补助每人每月300元,其中市、县分担比例为1:4 。经各地摸底、调查、公示等程序,2018年,泉州市确定2534名特困失能老人名单,经研究,下达市级补助资金182.51万元。今年,泉州市确定2207名特困失能老人名单,已下达市级补助资金160.85万元。

建全省首个孵化基地搭建孵育与交流平台

为吸引更多优秀养老服务组织及热心养老服务的团体组织进入泉州养老服务行业,2018年8月,泉州市养老服务组织孵化基地建成并投入使用,这是福建省第一个养老服务组织孵化基地。

据悉,基地是由市政府批准、市民政局主办、市级财政支持、委托专业第三方组织运营的养老服务组织孵化平台,内设孵化区、成果展示、培训室、综合服务区等,旨在为养老服务组织提供一个全新的孵育平台、交流平台、信息平台、服务平台、资源平台,成为政府链接养老服务组织的平台和纽带。目前,基地已入驻养老服务组织14家,促成入驻组织新增承运养老机构22家,培训入驻组织管理层人才600人次。

为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基础信息服务

据了解,自2014年起,泉州市陆续向符合条件的高龄、特困低保、失能老人提供普惠居家养老基础信息服务,免费发放具有定位功能的“一键通”手机。该手机不仅设置了大键盘、大屏幕、大字体、大音量、亲情号等多种功能,还带有急救、定位等功能,在手机上特设了“SOS”键。老人的信息已经事先录入养老服务中心平台,遇到突发情况,老人无须记电话号码,就能拨打到呼叫平台,平台收到老人的信息后,启动应急预案,让老人获得应急援助。

为80周岁以上老人买意外伤害险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泉州市已为泉州市户籍的80周岁以上老人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以鲤城为例,今年鲤城区投入27.633万元,为全区年满80周岁以上且符合条件的9211名老人购买意外伤害险,保费为每人每年30元,投保期为一年(2019年6月6日至2020年6月5日)。保险期内,参保老人如遇意外身故、意外残疾等,可直接联系保险公司按保险理赔申请程序办理手续,将获得相应的保险金。

通过政府购买 引入社工服务

“可以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引进社工服务,提高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水平。”泉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超表示,应该大力宣传和提倡志愿服务,搭建志愿服务网络平台,为特困人群的养老提供优质且免费的人力资源。

此外,张超还建议,对特困、高龄失能老人,政府可提供更多的帮助。提倡居家养老,倡导邻里等初级社会群体的互帮互助,进一步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通过采取多种措施解决失能老人的养老问题。

在永春岵山镇敬老院,护士正在为老人配药。 

倡导“预防失能”观念提前进行健康管理

“失能老人为什么会失能?有时就是几分钟发生的事情。”王诗坤说,比如有的老人长期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病,需要每日服药控制,家属有自己的工作、生活,无法时刻紧盯,老人记性差,可能出现漏服药、多服药的情况,一旦发生突发性脑梗、脑出血,没有及时就医,就失能了;有的老人过于节俭,饮食简单,常吃剩菜剩饭,没有控制糖分,致营养不均衡,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有的老人原本生活能自理,也许就是不小心摔倒致骨折,便丧失行走能力,需要家属照料。

“等老人失能就晚了,社会应提倡一种预防老人步入失能状态的观念。”他说,专业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提供药品管理、健康管理等服务,如早晚的血压、心率测量,并且饭菜均衡营养,还有丰富的文娱活动。如果选择社区照料中心,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可以白天来中心,晚上回家睡,家属来看望也方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家属放心,老人也能享受高品质的老年生活。”

高职院校设置专业培养养老专业人才

“我国现在鲜有高职院校设置养老服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王诗坤说,一个行业要健康持续发展,优质人才必不可少。他希望有更多高职院校能关注养老服务行业,为专业机构输送人才,促进行业发展。

延伸阅读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已在全国开展试点

面对大量失能人员对长期护理保障的客观需要,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5项社会保险之外,一项新的社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正在中国逐步推开。

2016年,全国15个城市和两个重点省份(吉林、山东)启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建立以社会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与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仅可以满足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使其获得最大程度的生活独立和人格尊严,也可以缓解老年人家庭成员、特别是子女的照料压力。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有媒体报道,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三年以来,试点城市已经由国家和人社部指定的15个扩大到了50个,主要方式为以社会保险为基础,将城镇和居民医保基金划拨出部分资金,辅以政府补助、个人缴费、福彩基金、捐助等方式,设立长护基金,为重症、失能、半失能等特殊人群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报销支持。

(记者 王丽虹 陈灵 实习生 黄登晖 文/图)

  • 上一篇:泉州惠安专项整治市霸和非法采砂 22条措施为基层减负
  • 下一篇:泉州晋江围头村:鱼跃人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