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霄火田镇圆峰祥和新村村民正在使用小区健身设备。
在云霄县火田镇圆峰祥和新村,村民罗雪华一家正在看电视,享受午后时光。
台海网10月14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一排排整齐的小楼房、一条条宽阔的水泥路、一片片金黄的田野、一张张喜悦的面孔……10月8日,云霄县圆峰祥和新村呈现一片和谐兴旺的新气象。
近年来,云霄县把实施“造福工程”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头戏,最大程度释放易地搬迁扶贫政策红利,让广大贫困群众走出深山,搬到宜居宜业的新居。
思想观念改变了,致富路子也跟着拓宽,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实施“造福工程”,让云霄县涌现出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生活便利、安居乐业、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
A 搬得出有甜头
作为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搬迁难,难在每个搬迁户心里都有一杆秤。有的故土难移,不愿搬;有的受经济条件所限,搬不出;有的搬了,但因致富困难,“农忙在新家、农闲跑老家”,影响了“后来者”搬迁的信心。
为破解搬迁难题,云霄县着重在搬迁选址、规划设计、资金管理、工程建设、设施配套五大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变零星搬迁为整村搬迁,变分散安置为集中安置,严格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标高、统一设施配套、统一服务管理的“六统一”原则,打造有规模、有档次的新型农民住宅小区。
“我们坚持把造福工程与工业园区发展、光电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小城镇发展相结合,使造福工程成为贫困山区群众摆脱贫困、提高发展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更是贫困乡村农民走出大山、建设美丽家园的‘助推器’。”云霄县委副书记何霭说。
也因此,云霄县将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建设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其间,政府通过自加压力,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采取争取上级补助一点、县乡补助一点、村集体出一点、涉农资金捆绑一点、企业赞助一点、银行贷一点的“六个一点”办法,从而建立多元、集约、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
“县级财政对造福工程100户以上和50户以上集中安置区基础设施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的补助。”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林加添介绍说,截至目前,7个百户集中安置区共投入建设资金2.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累计达3500万元,安置区基本实现通水、通电、通电话、通宽带、通电视讯号标准。
为确保改造工作“不跑偏”,云霄县还调整充实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在每个集中安置区均成立“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建设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立由村两委干部、村民监督委员会成员、老干部、报名登记村民代表组成的集中安置点村民理事会。
“我们实行全程跟踪监督,既保证工程质量,又按时竣工交付使用,形成‘让群众做群众工作,群众的事情群众办’的工作机制,确保这一民心工程真正落到实处,做到好事办实、好事办好。”何霭说。
B 住得好有奔头
“要是以前,这么大的雨我可有的忙了!”连日来,云霄普降大雨,下河乡磁窑“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搬迁户吴文才在自家的新房里,休闲地喝着茶、看着电视。
吴文才曾住在七高磜村,那里是出了名的穷旮旯,交通不便。与吴文才一样,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婚嫁难等,曾阻碍了许多贫困户脱贫。
不同于长辈的眷恋故土,吴文才对于搬出大山的意愿强烈。“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一出,吴文才便踊跃报名成为第一批搬迁的贫困户。
2016年,吴文才一家终于搬出祖祖辈辈生活的穷山沟,搬进了新居。“现在的新房又牢固又漂亮,刮风下雨都不用担忧了。”吴文才高兴地说。
走进磁窑安置区,映入眼帘的是简洁大气的楼房、宽阔的街道、时尚的路灯、雅致的凉亭,花坛绿树环绕其间,家家户户水、电、天然气、宽带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
在选址方面,下河“造福工程”安置小区地理位置优良,紧邻坂云线、和田路及正在建设中的云平高速,交通四通八达;县第二实验小学、下河中心幼儿园、唯美学校、下河乡政府、县福利中心等与安置小区比邻,小区还配套建设了社区办公场所、社区活动中心、大型超市、公厕、运动场所等设施。
易地搬迁扶贫,不只改变了搬迁户的居住环境,在就医、就学、就业、思想观念等方面也让搬迁户有了全新的改变。“从没想过自己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拼搏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吴文才说。
C 能致富有赚头
搬迁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终极目标。朝着这一目标,云霄县始终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让贫困户不仅搬得出、稳得住、还能脱贫致富。全县最大的“造福工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火田镇圆峰祥和新村最具代表性。
眼下正值杏鲍菇丰收的季节,天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一片忙碌,在智能化的立体培架上,一丛丛杏鲍菇长势良好,工人们熟练地将成熟的杏鲍菇采收、挑选、分类、包装。基地上的工人,大多来自圆峰村。
“以前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搬到新村后,人都往回流,村里有了铁皮石斛厂和杏鲍菇厂,工人需求特别大,村民就业不再难。”谈及搬迁前后的变化,圆峰村第一书记苏志仙感触颇深。
村里还成立了金和荣食用菌合作社,推行“公司+合作社+计生户”的模式,投资新建杏鲍菇基地及相关配套设施,由市场主体统一提供菌种、技术指导、回购销售,采取村民分棚种植或者自主种植模式,初步形成了培育、加工、销售等一条龙的产业链,引导带动70户农户发展食用菌栽培,还吸纳了当地上百名搬迁户在家门口稳定就业,搬迁贫困户实现了“打工不离家、还能哄娃娃”的美好愿望。
“搬进新村后,只要不懒,挣钱的路子多得是。”村民罗雪华说。罗雪华和丈夫搬迁前都在外打工,现在都在天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上班,还承包了20亩的杏鲍菇培植大棚,每年采收的杏鲍菇都由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一年可收3000公斤的杏鲍菇,年可增收上万元”。
一个个“造福工程”新村拔地而起,群众搬出“穷窝窝”,奔向崭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