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0月21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他们告别城市,躬耕广袤的乡野,当起农民致富的帮手和高参;
他们跋山涉水,播撒科技的种子,在八闽大地奏响了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绿色发展的山海交响……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科技特派员。
厦门网讯 据东南网报道,科技特派员制度发端于实践,首创于福建。
1999年2月,南平市通过政府选派、双向选择,启动科技特派员驻村服务试点,首批225名科技人员下派进驻215个村,成为首批科技特派员。此举为全国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开了先河。
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对南平市向农村选派干部,即选派村党支部书记、科技特派员、乡镇流通助理的工作进行专题调研后,在《求是》刊文《努力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总结提升出“高位嫁接、重心下移”的“南平经验”,指出“南平市的这种做法是对创新农村工作机制的有益探索”。
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精准服务“三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机制。省委书记于伟国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深入总结基层实践、科学深化提升、大力倡导推进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农村工作机制创新,有力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省长唐登杰强调,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促进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农民增收。
20年的坚守与笃行,使福建推行科特派制度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推行至今,全省共派出科特派16348人次,省级科特派已覆盖全省859个乡镇,覆盖率93.8%;服务领域涵盖全省十大特色农业产业,并向二、三产业延伸,仅由省级科特派领办创办的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就有5298家。
一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制度
顶着酷暑炎热,承受蚊虫叮咬,穿上雨鞋,拿着木棍,白天带企业人员钻山林进大棚,晚上整理总结资料……为了了解珍贵中药材七叶一枝花生长习性,省农科院80后科研人员苏海兰几乎走遍了全省各地深山老林,实施了超过300个田间试验。
以科特派身份被派驻光泽基地3年多来,苏海兰每年驻点近300天,每年组织培训企业技术骨干和农户培训15次以上,每天接到农户电话或微信至少5个,全省七叶一枝花基地90%跟她有联系。
苏海兰科特派团队通过研究,建立了七叶一枝花培育和规范化栽培技术规程及可追溯技术体系,使七叶一枝花育苗从原来需要2年且只有5%的出苗率,提升到现在只需6个月超60%的出苗率,基地扩建了6000多亩,还带动农户种植近1万亩。
苏海兰是福建成千上万个活跃在农村一线的科特派之一。
伟大的实践源于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制度创新。
上世纪90年代的南平,和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三农”工作面临农业科技服务缺位、机制不活,科技人才资源与农村、农业和农民脱节的困境。南平把破解“三农”问题的第一脚踩在科技上,提出“科技特派员”概念,1999年2月,选派一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生产第一线开展科技服务。
他被农民唤作“榛仙”,挎包常备几件宝——手电、蚊香、修枝剪、海拔仪、黑板擦,跋涉于山峦阡陌之间,走村访户,为农民讲技术、解难题。当年,任南平市林委科技中心副主任的詹夷生被选为首批科技特派员,下派闽北贫困村建瓯市水源乡温洋村。仅一年,村里的栗果产量从上年的22万公斤猛增至32万公斤。次年,他所服务的范围扩展到地跨建瓯政和建阳三地的3个村;
他被农民亲切地称为“葡萄仙”,谢福鑫也是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当年,他的电话被农民称作“葡萄110”,农民只要遇到种植难题,往往随叫随到;他走到哪里,葡萄藤就爬到哪里,千亩万亩葡萄园拔地而起;
……
从田间地头到山间林地,再到企业基地,在广袤的闽北大地上,涌现出了一批明星科特派,成为农民眼中的“财神爷”。
2002年,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现场会在南平市召开。在总结南平经验基础上,推动全国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之后不断向全国推广。2012年起,科特派工作被6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精准服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全省各地扎实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有力推动了农业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2013年,南平市围绕打造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出台《关于推进“三级联动、重心下移”联系服务群众工作机制的意见》。
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后,省政府及时出台《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新时代科特派工作长效机制,从更高层面、更宽领域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创新发展。
次年11月,科技部又在南平召开全国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现场会。与会领导和代表一致认为,福建省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成效显著,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措施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
2018年在国务院第五次大督查中,省科技厅选送的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督查组充分肯定,在全国范围内通报表扬。
把科特派服务建在产业链上
建瓯是首批十大“中国竹子之乡”,竹木加工是当地传统制造业,如何“吃”下这根竹子?与大多数企业一样,靠山吃山,建瓯华宇集团最早以做板坯起家,只生产竹地板半成品,产品附加值低。得益于科技特派员机制,华宇与南京林业大学竹材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引进张齐生院士法人科特派团队和李延军博士法人科特派团队参与生产科研开发,走精深加工之路。
在团队支持下,华宇建成了国家级竹板材研发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攻克一系列技术难关,完成了国家星火计划等多个项目,新环保地板等产品获欧美市场“绿色通行证”。2010年以来,科特派机制为华宇带来近3亿元的经济效益。
南京林大法人科特派团队是我省跨区域选认科特派,对象从本省向省外乃至境外拓展的团队之一。
翻开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名单,这些活跃在八闽农村农业一线的科技人才,既有省内专家及熟悉本地情况的“永久牌”本土专家,又有省外的专家,还有外国专家,他们背后有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团队力量……
这是福建探索新型科技特派员跨界服务的一大创举,在全国率先跨界别、跨区域选拔科技人才,选认对象从本省向省外乃至境外拓展,广开科技特派员选认渠道,不限来源,不限服务领域,不限服务区域。浦城科技大市场工作站通过引进来自20多家高校、院所、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600多名科技特派员,成为我省首家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既要用好本地人才资源,又敞开大门选才,选用一切能够导入农村农业一线的创新创业创造者。”省科技厅负责人说,科技特派员制度植根“三农”,要适应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向产业化、规范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的特征,把选认科特派工作向第二、三产业延伸拓展,把科特派服务建在产业链上,向全要素服务转变,培育新业态,激发新动能。
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由省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植保所余德亿研究员牵头组成的科特派团队,从2014年起,为漳州多个乡镇的兰花、多肉、百香果等产业提供系统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以组团的形式对接服务相关企业、建制村,解决企业、农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当地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并推进“科研单位+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的产学研服务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进行试种、推广、销售,扶持指导农户生产、发展、创收。
“这种专家组团联动式的注入,克服了单个科特派势单力薄的不足,有效破解了区域产业的科技难题,又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当地科技部门负责人说。
仅2018年,我省就选认省级团队科技特派员105个,推动“单人单点”服务向“组团联动”服务转变,探索“互联网+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众创”等新型选派服务模式,构建由高校院所专家、乡土人才和科技服务团队构成的科技服务体系。
创业式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战
如何加速推动人才、知识、技术、成果、资金等要素在县域流动?
我省加快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双创平台,打造农业农村领域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农村科技创业营造专业化、便捷化的创业环境,并鼓励科特派员创办、领办经济实体和星创天地。
“秋天的蜂蜜不能取太多,每箱要给蜜蜂留足口粮,保证过冬存活率。”在省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蜜蜂研究所周冰峰教授悉心技术指导、培训下,南安汇甜蜂业家庭农场目前已发展繁育林下蜜蜂500群,年产蜂蜜1.25万公斤,年产值可以达150万元,林下养蜂也成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特色产业。
周冰峰与汇甜蜂业农场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创办了“汇甜蜂业星创天地”。该星创天地被认定为国家级星创天地,目前已入驻农业企业32家,已成功孵化10家,创业团队44个,其中贫困户创业团队40个,大学生创业团队4个,申请专利5件、申请商标22件,所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年经济效益5000万元。
近两年,全省已建成78家省级以上星创天地,7个国家级、9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成5条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4个国家级创业基地,102个省级科技特派员创业示范基地,为科技人员扎根农村提供了宽阔舞台。
金融支持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工作,则帮助了一批有技术、有项目的科特派真正做到“实体创业、服务农民”。南平市首次推出“科特派”企业贷款和科技特派员信用卡,平和县首创“科技特派员+快农贷”……突出科技精准扶贫,我省每年在扶贫开发重点县实施100项以上科特派项目,通过开展创业式扶贫,实现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最好的农技论文,应该写在田间地头。”省科技特派员、福建农林大学胡开辉教授说。在食用菌大县古田,该校和县政府共建古田菌业研究院,胡开辉任院长,导入技术、管理、资金、信息等,形成了全链条科特派团队服务,团队在当地示范推广食用菌栽培关键技术,使真姬菇工厂栽培单产由400克左右提高到500克以上,单袋产量提高了20%以上;银耳单袋干重由原来的90克提升到120克……助力全县食用菌技术总体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越。
“学校选聘推广型教授、研究员,建立职称评定横向项目课题级别认定制,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收益,解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胡开辉说。
20年来,全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科特派带领农民创新创业创造的政策措施,引导科特派以资金、技术、管理入股,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多元化投入和回报机制,在福利待遇、人才引进、项目资金、创业扶持等方面制定一系列含金量高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让优秀科技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20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着力从机制活入手,改变以往过多强调科技公益性扶持和无偿服务的做法,有效激发了各方创新创业创造的积极性。”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说。
得益于灵活的机制,我省探索打造了“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农户”“科技特派员+农业合作社+农户”“科技特派员+金融+流通”等运作平台,把科技特派员服务从生产向加工、流通、行业管理等各环节各层面拓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全省科技特派员共创办企业、创业基地、形成利益共同体和专业技术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2184家,实施科技开发项目1581项,推广新技术3109项(次),引进新品种2273项(次),服务企业、农户161033个,50855户农民实现创业增收。
新时代、新期盼,靠机制体制持续创新,福建科特派足音铿锵,大踏步迈向新征程。
作者: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