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福建新闻

泉州中山南路马坂巷:三层临街小洋楼曾是避洪制高点

时间:2019-11-02

马坂巷1号是栋三层小洋楼  

台海网10月31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泉州马坂巷位于市区中山南路西侧,东起中山南路,西通新门街上帝宫巷。在古时,这儿居住的是涂门外马坂村一带搬迁至此的乡民,因此巷子被叫作“马坂巷”。

物候流转,小巷悠悠。

上周末,记者跟随“一号大姐”曾老师,踏入这条老街巷,探访巷里的1号建筑。门牌号为1号的古厝是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小洋楼,白灰水泥墙,构造精良……

从祖传家庭小作坊 到地区“文具总行”

“这幢小洋楼有三层楼高,是父亲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购置的,就在中山路边。”在马坂巷1号老屋,今年68岁的黄国荣娓娓道来这座老宅的前世今生。父亲黄德裕,以前家里是做手工金纸、文具生意,1945年抗战胜利后,买了3层的洋楼,“这座洋楼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建筑依旧十分牢固。”

黄家买下这幢洋楼后,生意越做越大,“从文具,到手工祭祀用品都有经营。”据黄先生回忆,当时,晋江、石狮等地都有人来这里批发文具,名声大涨,号称“黄德裕文具总行”。

目前,老宅住着黄家三兄弟,黄国荣住在中间,隔壁住着大哥,二哥住前面。在黄先生家中,记者看到一块长60厘米、宽30厘米的老式地契,印着云纹香炉,在旧宅角落处,还留存着三块清朝柱础,散发着岁月的幽香。

黄国荣讲述小洋楼的历史  

与书法家曾遒毗邻 店名题字出其手笔

谈起店面题字,黄国荣透露,“泉州历史上最后一名举人、书法家曾遒题写的,很有纪念意义。”

史载,曾遒(1868年-1954年),字振仲,别号升文山人,泉州晋江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同时也是泉州历史上最后一名举人。他工书法,精诗词,颜体笔迹流传闽南、台湾、南洋等地,很有名气,一生以教育和公益为业,主持花桥善举公所十余年。著有《桐阴旧迹诗纪》,以诗词记录泉州地方文物古迹。

“曾宅就在我们家隔壁,听说邻居新店开业,他二话不说,立即提笔疾书而成。”黄国荣说,曾遒书写的“黄德裕文具总行”七字墨宝,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掉了,十分可惜。

有着数百年历史的火喾  

洋楼曾是附近制高点 发大水成居民躲避处

“这幢洋楼在当时是附近最高建筑,发洪水时,附近的居民都跑到我家楼上躲避。”黄国荣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时,泉州发过几次大洪水,大水冲进城里,城里城外一片汪洋,“那一年我才6岁,依稀记得大楼淹没到二楼位置,令人终生难忘。”

“临街巷口建筑修建成弧形,古城街巷很多建筑都是如此,随处可见,其实这里面大有玄机!”曾在省五建技术质量部工作的黄国荣说,这与之前泉州经常淹水有关,“巷口弧形建筑,在平日方便市民进出,发大水时,还可以削缓水流冲击力,起到保护建筑本体的效果。”

官方火喾深藏民宅 至今依然泉水汩汩

“还有一口古井,已有数百年历史,古意盎然,叫‘火喾(kù)’,据称是当年市舶司仓库的防火井。”在黄国荣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中山南路577号店铺后,在马坂巷1号墙后发现了这口充满神秘色彩的古代水井。

这个历史悠久的官方火喾如今深藏民宅。据记载,这口古井深达七八米。喾,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火喾即用来防火,其实是泉州市舶司仓库的防火井。

1987年,厦门海关、泉州海关、泉州交管联合调查组,曾对马坂巷一带进行调查。调查报告称,在水仙宫东,过洪厝山,通大街有条巷叫舶司库巷。舶司库巷应是市舶司仓库所在地。舶司库巷北即马坂巷,两巷之间有一古井,叫火喾。几百年后往井中望去,泉水汩汩,生机依旧。

■巷名由来

关于马坂巷地名的由来,一种说法来自官方,1982年,由泉州市地名办公室编撰的《泉州地名录》中记载:该巷居民原从涂门外马坂搬来,故名马坂巷。另一种说法来自民间,“坂”,有斜坡之意,这里位于水门巷后,古时很多车马到这里接驳船舶上的货物,地势不平,故名马坂巷。(记者 李心雨 林福龙 胡彦明 文/图)

  • 上一篇:整治排污管网、停车秩序、公共照明等 泉州5个老旧小区开工改造
  • 下一篇:难抵玩具零食等诱惑  防拐测验:半小时18个小孩“被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