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网11月4日讯 据泉州网报道 72岁的老党员郭清海身残志坚,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积极传承和弘扬“十班公妈”抗倭精神,热心公益关爱残疾人事业,用50年的行动践行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成千上万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们应继续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把英雄们传递来的火把代代相传。”10月31日,在洛江区举办的一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宣讲中,万安街道琯头社区居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郭清海跟在场党员说道。
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城东祭十班习俗(洛江)”代表性传承人,72岁的老党员郭清海身残志坚,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积极传承和弘扬“十班公妈”抗倭精神,热心公益关爱残疾人事业,用50年的行动践行一个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记者 吴宗宝
让更多人了解“祭十班”
9月26日,洛江区“祭十班”抗倭英烈纪念碑入选“洛江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碑仪式在桥南社区岩山公园岩山顶进行。郭清海眼里忍不住打转起泪花,心中满是喜悦。
故事得从1969年说起。当时22岁的郭清海来到位于琯头坡顶的一处平房当起赤脚医生,当他看到附近的十班公妈庙后触景生情。他想起小时候经常跟长辈到这里祭祀公妈庙,经常听他们说起“祭十班”的故事。明嘉靖三十八年,一伙倭寇从泉州洛阳江南岸登陆,路经琯头肆意残杀这一带民众。琯头等10个村庄(十班)村民闻讯,组织乡亲携带锄头、砍刀反击,上百人誓死捍卫家园,英勇捐躯。当地人将他们的遗体焚化合葬在琯头村边,并建起“十班公妈”庙。之后每逢农历八月廿八,10多个村庄轮流祭祀,已有400多年历史。可惜的是,“祭十班”仪式一度中断了。
郭清海自费对“十班公妈”抗倭事迹展开调查,收集到不少资料,还找到了“祭十班”主祭谣,祭祀内容不断充实……在郭清海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上个世纪80年代初,这项祭祀活动终于又逐步恢复正常。
近年来,在老一辈人的指导下,郭清海逐渐熟悉掌握整个祭祀活动的操作程序,多次参与和主持“祭十班”活动;推动非遗“祭十班”知识进校园,组织学校师生在清明节期间祭奠抗倭英烈;编辑出版“祭十班”习俗读物……
2017年6月,郭清海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城东祭十班习俗(洛江)”代表性传承人。他坦言:“最大的愿望就是为琯头服务,把‘十班公妈’的精神传承和发扬下去。”
热心肠的乡村医师
郭清海除了是非遗传承人,还是一位热心肠的乡村医师。
郭清海幼年时生过一场大病,因为家境贫寒,没能及时送医治疗,落下了肢体三级残疾。他战胜挫折,通过学习医学知识、参加医学培训,获得了乡村医师的资格,以回报社会作为本分,忘我奔波。
他以前的一位病人回忆道:“得知有人生病,郭医师不分白天黑夜、严寒酷暑,立马背起出诊箱,到病人家中治病,以免耽误治疗。”
出诊路上郭清海经常滑倒摔伤,但他从无怨言,心中的信念时刻提醒着他坚持走在救死扶伤的基层一线。
不仅为残疾人送医送药、开展义诊,郭清海还积极为残疾人贫困户送温暖。他主动联系挂钩帮扶洛江区罗溪镇柏山村黄文川一家,其家庭因夫妻双残而陷入贫困,孩子面临辍学的困境。郭清海自掏腰包累计资助2万多元帮其子女圆了大学梦。黄文川说:“老郭真是热心肠,帮我们解决燃眉之急,实在很感动。”
“如果没有党和爱心人士的关心、关怀,我不会有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应该更加关心、帮助社会中的贫困残疾人,知恩图报。”郭清海说道。